感悟
作者:庞礼琴 时间:2020-10-16 阅读:203
国庆放假在家修整,回想起放假前带领同学们做的游戏——“盲人”与“哑巴”,现在回想起来感触还是颇深。
那里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浓墨色的天空渐渐压下来,把大地也都染成了浓墨色,色彩越来越浓,最终在浓墨色的天空中装点上点点星光。我带着我们的学生在操场练操。恰逢文学社的同学们正在搞活动,我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为了安全起见,我带领本班的学生与文学社的同学一起玩“盲人与哑巴”的游戏。同学们在操场上摆上三十条凳子,凳子摆的东歪西扭并相隔一定的距离,从中选出三十个同学负责安全,固定好凳子。其余同学两人一组,一个同学被蒙住眼睛扮演“瞎子”,一个同学扮演演“哑巴”,“哑巴”在游戏全程不能说话。在游戏中,“哑巴”要帮助“瞎子”走到摆放曲折的凳子上,帮助“瞎子”顺利走完由一条条板凳构成的的“未知路”。我在旁边看着,不敢大意,生怕学生有什么意外。游戏开始,“盲人”小心翼翼地迈步,“哑巴”小心翼翼地搀扶,十米左右的距离仿佛很漫长,“瞎子”们如履薄冰,脚慢慢向前伸着,慢慢地试探,仿佛脚下是万丈深渊。“哑巴”们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把“瞎子”的脚扶到凳子上,看着“瞎子”们成功返回大地,我也松了一口气。
在游戏中,我比做游戏的同学还要紧张,担心他们会出现安全事故。但游戏中同学们表现出的相互扶持,相互信赖的精神让我感动。当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乐观看待,是否愿意与别人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是否能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游戏的最后,我家小男孩也想玩,他是一个四岁的宝宝,觉得大哥哥大姐姐们玩着好玩,跃跃欲试。于是,同学们把凳子的距离拉近一点,我用布蒙住小男孩的眼睛,把他抱在凳子上,他一点也不害怕,随着我的指引快速地移动着小腿,几步就走完了凳子。游戏结束我不由自主地思考:为什么我的学生们站在凳子上颤颤巍巍地行走,而我家的小男孩却能在凳子上快速移动,一点也不害怕呢?我想,除了凳子的距离变窄,难度下降之外,更重要的是“盲人”对“哑巴”的信任程度。同学们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信任度,但赶不上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信任程度,信任是游戏成功的关键。
在班级体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与同学们的相互信任,配合的默契程度,也是班级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我们班的同学而言,很多事情我都会交给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处理,我对他们抱有足够的信任。与此同时,同学们在为班级的付出中重塑信心,在为班级做贡献的同时树立了“主人翁”意识。他们也体会到归宿感,体会到班主任的辛苦,同时也在参与管理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信任和默契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就像游戏中的“盲人”总是颤颤巍巍地迈着步伐。但是,只要通过长久的练习,长时间的相处和磨合,“盲人”的步伐会越来越稳健。同样,对于管理学生而言,信任学生,信任班干。虽然刚开始他们也会犯错误,或者工作做得不够好,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班主任与学生的磨合,班干与同学们的磨合,同学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班集体的发展也会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