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16

兜底保障撑起坚固保护伞

作者: 时间:2020-10-16 阅读:169


 (上接1版)
  “2016年以来,民政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具体措施,推动完善兜底保障制度设计,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精准化水平。”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8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已脱贫1693万人、未脱贫164万人,全年共给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临时救助304万人次。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也给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提出了一道“加试题”,完成兜底保障任务比预想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疫情以来,各地民政、人社等部门,迅速响应打出一系列精准的社会救助政策组合拳——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各项政策聚焦靶向、精准惠及困难群体。
  例如,在安徽,合肥市建成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通过“凡申请救助必入库”“凡实施救助必用库”,避免遗漏救助和重复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已采集录入城乡困难群众信息达46万人,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6%。
  在浙江,云和县创新建立社会救助“联连帮”信息平台,上与省级救助核对系统对接、下与乡镇(街道)管理平台联通,县内39个相关救助帮扶部门横向连接,这庞大的资源链接与整合实现了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温州市打造社会救助“智慧大脑”,实现困难群众掌上申请、救助平台政策研判、救助事项快速审批,有效化解困难群众致贫风险……
  克服疫情影响,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使广大困难群众更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兜底保障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改革优化确保兜住兜牢
 
  60岁的张正友是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玉龙镇营寨村的村民,他右脚残疾,生活困难。老人依然记得,两年前,他住在土坯房里,靠一年不足300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如今,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享受到了3.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建起50平方米的新房,还配置了衣柜、碗柜等家具。
  今年4月,当地民政部门又将张正友纳入特困供养范围,每月有800多元补助,加上养老金补贴,年收入达到万元。“我的房子不漏雨了,环境卫生也搞上去了,生活有了改善,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张正友说。
  张正友所在的营寨村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平均海拔1700米,多年来这里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努力,如今村里剩余未脱贫人数下降到30户81人,贫困发生率为2.25%。
  营寨村村支书杨宜迅说,为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村支两委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加强对贫困户短板的补充。为解决收入达标问题,营寨村全村兜底群众9户11人全部纳入民政部门特困供养户,享受特困供养金,每月每人收入812元,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特困供养人员,养老金98元以上,预计年收入达9744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扩大低保、临时救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让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部署6方面25项改革任务,要求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
  在上海市,记者了解到,长宁区是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当地推出一系列创新措施,扩大社会救助目标群体,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身体健康、社会融入、生活状况等纳入贫困测量指标,构筑社会救助“四圈”防线,让长宁区救助信息数据库的目标瞄准对象从原来以低保家庭为主的约6000人,拓展至3.5万人,从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扩大至6%。
  在社会救助标准方面,全国各地更是持续稳定提升。四川省救助标准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投入逐年增加,每年近500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上海从今年7月1日起调高一系列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社会救助标准。重庆自今年9月1日起提高4类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620元、496元……当前,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5336元/人·年,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兜底保障让困难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织密“后扶贫时期”兜底保障网
 
  52岁的熊瑞才所在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他的老家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9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经过帮扶,去年熊瑞才一家五口人均年收入达5700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今年4月,熊瑞才发生意外造成重型颅脑损伤,先后花费治疗费用超过10万元,原本刚准备开启幸福新生活的一家人又因病返贫。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第一时间主动入户核查,对熊瑞才家的家庭情况进行认真细致调查了解,并根据他家的困难情况,简化工作程序,根据兜底保障相关政策,及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每年可享受4500元低保金。
  在得知熊瑞才医疗终结后,治疗费用通过医保报销及医疗救助后自付部分仍超过6万元,家庭难以承担,民政部门积极主动救助,给予其临时救助资金2.1万元,有效缓解其医疗费用支出压力。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其中一些人需要通过兜底保障脱贫。再加上疫情突袭,也进一步加大已脱贫群众返贫风险,给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带来新的挑战。
  受访专家指出,脱贫攻坚冲刺在即,防止返贫首要关键在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据了解,全国民政系统将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全面监测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以及建档立卡边缘人口,关注因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启动临时救助。
  今年3月,贵州省印发相关意见明确指出,通过运用“先行救助”方式,增强临时救助实效性。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或通过先给予临时救助,缓解其生活困难,再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核批准等灵活方式,有效防范了返贫风险。
  陕西省完善了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开展摸排走访,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范围,织密筑牢“后扶贫时期”兜底保障网。
  河北省成立社会救助基金会,重点资助在落实各项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政策或扶贫政策后,基本生活依然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及其他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进一步防止返贫致贫。
  受访专家指出,兜底保障不仅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安排。站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历史节点,兜底保障在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完善在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