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游记
作者:金泉 时间:2020-10-22 阅读:452





走吧,最美的时光在路上!
2020年金秋时节,经过简单的攻略、打点行囊,我启动了自驾游模式,目标——赤水。
赤水,地处黔北与川南交界处,滔滔河水绕城而去,直下长江,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后,在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赤水河又被称为“红军的生命之河”“英雄河”“美酒河”。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如画风光;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传奇历史;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长征故事;
走进赤水,就走进了红色印记。
赤水大瀑布
昨天,驱车400多公里,一路且行且息,倒也不觉得很累。傍晚,抵达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张家湾汽车露营地。云雾氤氲,烟雨蒙蒙,游客较少,颇为冷清。简单吃过晚餐,闲坐片刻之后,住宿于露营地旅馆。
夜晚甚是安静,睡得很香。早晨8点过,开启高德导航,径直向赤水大瀑布驶去。天空雾霭缥缈,神秘朦胧;一路茂林修竹,山峦起伏。
距离不算远,没多久,就抵达十丈洞景区。在景区门口,我先认真阅览了《大瀑布简介》:“赤水大瀑布位于赤水市两河口镇,面积11.2平方公里,境内林木葱茏,瀑布密集,丹霞地貌景观奇特……大瀑布高76米,宽80米,是中国丹霞第一瀑,长江水系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未见其景,先闻其名,心中暗自惊讶、称奇。
乘坐一段区间车之后,开始徒步。栈道湿滑,山路崎岖,峡谷幽深,曲折蜿蜒,奇峰异石,溪流潺潺。途经“仙风洞”,稍作停留,传说此洞是神仙避暑之所。也许是沾了点仙气,顿觉神清气爽,足下生风。不远处,藤蔓杂草中,突兀一块硕大石碑,上书“风景这边独好”的字样,书法朴拙、遒劲,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游客纷纷驻足拍照。再往前走,耳畔响起了一片喧嚣的水声,大瀑布到了。
远望,大瀑布仿佛从天际而来,自红色的岩壁咆哮着飞流而下,滔滔不绝,轰鸣之声,山谷回响。四周雨雾弥漫,水花扑面。游客或打伞、或披雨衣,穿梭其间。有的忙于摆各种姿势留影;有的凭栏凝眸、沉思低吟;有的手舞足蹈,仰天长叹!
移步走近,渐觉置身磅礴的气场之中。帘状飞瀑犹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迎面而来,仿佛狮吼虎啸,震耳欲聋,其势撼天动地、惊心动魄!此情此景,文思涌动,感慨万千。不觉联想到西楚霸王项羽巨鹿之战时力拔山兮、破釜沉舟的盖世气魄;汉寿亭侯关云长沙场战阵之中快马飞刀、温酒斩华雄,如入无人之境的万丈豪情!记得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有这样的歌词:“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义无反顾、奔流而下的大瀑布,诠释的不正是这种“悬崖不勒马”的王者之气吗?!
瀑布之下,深潭怪石,别有洞天。其中,一大一小两块丹霞奇石组合而成一石龟形象,恰似一只远古的神龟,为情所系,千万年陪伴、守望于此,倾听着大瀑布的英雄交响,书写着大瀑布的浪漫史诗。
我是天涯的旅者,不能如神龟般守望于此。用脚步丈量大地,走遍万水千山,是我的梦想与使命。告别大瀑布,告别神龟,我踏上了前行的路。
轰鸣之声,依然不绝于耳。我知道,那是大瀑布为我送行的典礼、演奏的乐章。
丙安古镇
离开赤水大瀑布之后,驾车前往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赤水市中南部,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
下午2:20分左右抵达,抽完一支香烟,聊以解乏之后,手提行李,走出停车场。斜对面就是小镇有名的铁索吊桥,桥上,红旗飘飘,行人熙攘;桥下,水流湍急,滔滔东去。桥头立有一碑,书写着醒目的朱红色大字:“丙安红军渡口”。1935年1月,红军长征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就是在这里北渡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一群游客兴致勃勃、谈笑风生,轮流在石碑前合影留念。
走过吊桥,进入“风雨长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其中一处悬挂着“红军茶社”的招牌,并写着“歇脚、喝茶、摆红军故事”的字样。靠河一边,是参天古树,亭亭若盖;亭台上摆放着一些盆栽;灯笼高挂,风展红旗如画;茶社的长凳上,闲坐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或翘着脚、或叼着烟、或喝着茶,神采奕奕,摆着他们的龙门阵。
经过“一步街”、“东华门”,寻得一处僻静的四合院旅馆。条件相对简朴,却也洁净、舒适。因连日奔波,简单洗漱,闭门小睡。
傍晚时分,漫步古镇老街,闻香而至一家吊脚楼餐馆。两桌外地游客杯来盏往,谈兴正浓。酒店老板是一位30岁出头的汉子,看上去精明能干,甚是热情。一边端茶送水,一边念念有词,推荐当地特色餐饮:赤水三绝——豆花、腊肉、竹笋。
我有意邀请老板共饮,想听他谈谈古镇风情,但他实在太忙,楼下还有几桌客人。与我干了一杯之后,就去忙招待。
举杯窗前,凝视着夜幕下的赤水河,脑际不禁浮现出诸多画面与想象:当年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就设于这个小镇,该是怎样的情景呀!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军情如火的战场,该是怎样的惨烈呀!四渡赤水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可谓“飞来之笔”!点评“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实乃恰如其分,名副其实。正是四渡赤水的壮丽篇章,赢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正是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改变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抚今思昔,对酒当歌!红军长征已是历史,却留下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壮怀激烈!
第二天早晨,参观“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之后,前往佛光岩。
佛光岩
到达佛光岩时,天依然阴,却无雨,游客稀少。因是新冠疫情期间,入口处要登记、扫健康码、戴口罩,才能通过。
景区素有“世界丹霞之冠”的美誉,位于赤水市元厚镇,距元厚红军渡8公里。乘坐一段区间车之后,拾级而上,自“丹石洞桥”步入密林深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行走间,天公偏不作美,下起了淅沥小雨,衣着本来单薄,又忘了带伞,习习凉风中,顿觉寒意逼人。机缘难得,到此一游,岂能半途而废?!横下心来,继续攀爬。
放眼望去,视野并不开阔,只觉一路谷深坡陡、溪河纵横、怪石嶙峋、急流寒潭、飞瀑飘洒。水声轰鸣,震耳欲聋。偶遇几位行人,或撑雨伞、或披雨衣,在溪边小憩。半山一处空亭,在幽谷雨雾中独守苍茫醉意。
总算登上观景台,这是一个风格别致、状如莲花、色彩赤红的观景台,又称莲花台,位于佛光岩的正下方。举目望,一条瀑布自丹崖绝壁飞流而下,很是壮观。据载,佛光岩弧长1000余米、高300余米。
莲花台的一侧,立着一间售货的小木屋,一位老者独坐其中,见我到屋檐避雨,客气地招呼我进去烤火取暖。屋子的确太小,坐下后,就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老者态度温和,沉默寡言。
雨还是下个不停。休息片刻,我取出相机,走到屋外,快速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纪念。
据说,艳阳高照的午后,佛光岩丹霞似火,云成五彩奇光,宛如佛光普照。我缘浅福薄,未遇如梦似幻的仙景,甚是遗憾!然,我却领略了丹霞绝壁云山雾海里的壮美,倾听了飞瀑急流空谷幽境中的交响,体验了人在旅途风雨无阻登高的洒脱,铭记了温厚长者山崖林泉独坐的身影……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归途中,走进路边一家小店,点了一份简餐。餐桌上贴着一张精致的小广告,书写着“点菜点少,不够再添”、“我承诺:按需点餐!”的字样。文字朴实简练而又语重心长,真乃一个别具匠心的创意。
吃饱喝足,径直下山。经过景区出口时,游客依然稀少,烟雨蒙蒙。工作人员百无聊赖,在靠椅上发呆,打着哈欠。
佛光岩,再见!
大同古镇
据说,这是一个原生态、慢生活的古镇。
出于好奇,秋雨连绵的季节,我游历至此。
从停车场步行进入小镇,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仿佛一下子走进了安徒生书中的童话世界,亦或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沿途几乎没有行人,没有车马,没有喧嚣;一排破旧的老屋,多半关门闭户;偶见一处开着门窗,主人翘着二郎腿,斜靠在竹椅上打盹……周围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唯有大同河水浊浪滔滔、汹涌而去。此情此景,顿感语言的苍白,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眼前突现一家客栈,名曰“驻栖客栈”。门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驻栈为家细读大同古韵”;下联:“栖梧即客轻吟鳌溪长诗”。观之再三,心弦共振,想必这是一个雅士云集、寄傲琴书、逍遥来去的居所吧!相逢是缘,今天就留宿于此,或许还能偶遇世外高人呢!
安顿好住处,跟随老板楼上楼下四处参观,果然独具匠心、别有风情。客栈装修、布置较为考究,古色古香,典雅惬意,可以闲坐煮茶,可以挥毫泼墨,可以池边观鱼,可以窗前听涛。
休息片刻,手持相机,走出客栈,我一头扎进了这个古老神秘的小镇。小镇位于大同河(又名“鳌溪”,赤水河支流)畔,建于明末清初。依山临水,一条狭长的石板古街贯穿全镇,街两侧多为古民居,且多为“吊脚楼”,木串架结构,少数为杉皮、草盖屋面或砖木结构。房屋和街道具有典型的川黔地区民居特色,青砖青瓦,充满了质朴的美。只是年久失修,颇显沧桑。这里曾是古码头,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今,这里却演变成了一座没有受到商业化侵蚀的西部古镇,几乎看不到商铺,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昔日的繁华已然销声匿迹,显得有些老态龙钟、饱经风霜。仿佛一位曾经纵横江湖、声名远扬而后看破红尘、归隐悟道的高士,弄箫河畔,抚琴山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脚下的青石板路湿湿的、滑滑的,在雨巷中行走,颇富诗意。目之所及,宛如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一张张极具年代感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石径幽幽,古巷深深,雾霭沉沉,小镇悄悄。
斑驳的老屋内,家具设施同样陈旧、古朴,历史气息浓厚。黄昏时分,有的人家已在淘米煮饭;有的在路边撸起袖子浣洗衣物;有的坐在门槛边的长条凳上悠然吸烟;有的躺在沙发上观看电视;有的凝视窗外思考人生;一位须发皆白、仪表不俗的老者拄着拐杖,迎面而来,仿佛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走来;偶遇几名背包客,撑着伞,步履轻盈地擦肩而过。
一家旅馆的门口及周围摆放着一些花草盆栽、坛坛罐罐,外墙上挂满斗笠、背篓、箩筐、木桶、麻绳等等,装饰奇特、怪异却又生动、和谐,展示了原生态的美。室内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着“闲云野鹤”四个大字。热情的主人兴致盎然地给我介绍他的书法作品以及古镇的历史变迁:“大同古镇原名叫‘大洞场’,有盐茶古道、茶马驿站,有‘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有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有……”口若悬河,手舞足蹈。萍水相逢,如此盛情,内心很是感激,真诚道谢之后,挥手别过。
回到“驻栖客栈”时,饥肠辘辘。点了几个特色菜,打了二两当地纯高粱酒,在霓虹的灯光下、在寂静的夜色中,面对滔滔河水,举杯小酌,不亦乐乎!
晚餐之后,与客栈老板围坐茶室,煮茶聊天。闲谈中,我了解到了当地特色“独竹漂”——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表演者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被形象称为“一苇渡江”、“水上芭蕾”。每年端午节,古镇有举行独竹漂活动祭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习俗。所到非时,未能亲临目睹“独竹漂”的奇观,甚是遗憾。
据说,去年,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部分剧情在此拍摄。今年8月底,电视剧《天下第一镖局》第二部的部分剧情在此拍摄。当时,一些演员就住宿于这家客栈。
老板性格爽朗,阅历丰富,十分健谈,与其聊天,颇有趣味。
一夜大雨。第二天早上,睡了个懒觉,起床下楼,已是9:30分左右。天空依然飘洒着小雨,小镇依然安静、睡眼朦胧。大同河上涨不少,河中,激流险滩;河岸,密林怪石。石拱桥横跨东西,看上去古朴雄强、倔强刚毅,恰似一位横刀立马的沙场老将,凛然不可侵犯。客栈门口,三棵擎天古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各有风姿,潇洒舒展,见证着小镇的昨天、今天、荣辱、沧桑;任时光飞逝,岁月蹉跎,依然风骨铮铮、傲然挺立;嘤嘤鸟鸣,盘旋其间。多么美妙的一幅雨中山水图呀!
吃过早餐,就要告别这个淳朴、恬静的小镇了。毋庸置疑,这是一次难得的旅行体验,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慢生活古镇。正如《大同赋》所吟诵的一样:“民风于此间而见古朴,人情到此地方知淳厚。若非洞天福地,亦为世外桃源……浮生偷暇,寻何处以静心?尘海无际,觅何地而寄形?”
土城·美酒河·酒镇茅台
今天去茅台镇。途经土城,下车吃饭,游览观光。这是一个因红军长征而驰名的古镇。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此发动战役,土城战役是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要战役,四渡赤水由此拉开了序幕。
往事如昨,弹指一挥间。信步小镇,宁静安详,生态和谐,遗迹犹存,古韵悠悠。
短暂停留之后,沿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继续前行。行驶间,忽见远处山崖峭壁上镌刻着“美酒河”三个巨幅朱红色大字,瞬间吸引了我,慢行至观景台停车观赏。此时的观景台,已驻足不少过往旅客,一边拍照留念,一边赞不绝口。
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等多种蜚声中外的美酒,被称作美酒河。
“美酒河”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邵华泽先生所书。摩崖石刻总面积4800平方米,无论整个摩崖还是单个石刻汉字,均是世界之最。其字体潇洒稳健,雄强浑厚、气势恢弘、浑然天成,1999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为秀美的赤水河风光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令人流连忘返。
傍晚,抵达茅台镇。该镇地处赤水河畔,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三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漫步茅台,一路酒香,未饮先醉。杨柳湾街可算是名副其实的酒文化风情街。建筑仿古,雕梁画栋,酒旗飘飘,酒缸林立,匠心独具,风格别致,俨然一个“煮酒论英雄”的所在。
觅得一处客栈,交接完毕之后,走出杨柳湾,钻进一家土菜馆。大厅内热火朝天,谈笑风生。看看菜谱,点了个羊肉小火锅,靠窗而坐。不一会,热气腾腾的火锅端了上来。老板看上去就是爽快之人,问我是否喝酒?我点了点头,心想:“到了茅台,岂能无酒?!”他领着我走到一排大酒缸前,逐一介绍,并推荐10年酱香散酒,说口感好,不上头。我连声道谢,并打了几两。同时,不禁有些恍惚,宛如置身侠客岛一般——处处充满神秘、怪异;时时体验稀奇、新鲜。
一边饮酒,一边远眺。窗外,灯火辉煌,夜色迷人。1915广场,歌舞升平;红军桥上,游人如织;滚滚赤水,东流而去。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刻的我,人在旅途,颇感韶华易逝,岁月蹉跎,念天地之悠悠,叹浮世之渺渺。今夕何夕?此情何寄?当效法先贤,逍遥不羁,酣畅淋漓,歌以咏志。这次第,顿生怀古情思,神游千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孟德,横槊赋诗,豪迈而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酒泉犒军,慷慨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苏东坡,锦帽貂裘,洒脱而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太白,仙风道骨,飘逸而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的释怀素,载酒纵横,醉步而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泛舟江湖,行吟而来……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秋夜酒镇中,不欢更何待?就让我临风举杯,穿越时空隧道,与千古风流、各路神仙畅饮一回——以茅台佳酿的名义,以浪漫诗歌的名义,以真性情的名义。红尘多纷扰,笑傲又何妨!人生大梦中,把酒酹滔滔!
第二天早晨,小楼秋睡足,细雨敲窗醒。举步来到“中国酒文化城”时,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展厅内,琳琅满目,古韵悠悠。再现了国酒文化的历史沿革,辉煌灿烂;也展示了世界名酒的源远流长,绚丽多姿。
走出酒文化城,天空仍飘着小雨。放眼望去,红军桥横卧于赤水河之上,静美如画;远处,山色朦胧,云蒸雾绕。触景生情,文思荡漾,即兴作了一副对联:“茅台镇中品茅台,国酒文化遐迩闻名;红军桥上思红军,长征精神今古传奇。”
稍后,返回旅馆,整理行囊,驾车离开了这个富有浓郁个性、充满传奇色彩的酒镇。
身为行者,我的脚步终于远去。然,在人生之旅中,我曾走过斯土,身临其境,并心潮翻滚、感慨颇多。当留下点文字、墨迹,以慰此景此行,此心此情。故秋夜小酌,敲击键盘,作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