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23

张金海老人与他的甜“蜜”生活

作者:李玉香 时间:2020-10-23 阅读:227


   “秋季气候干燥,喝蜂蜜水可润喉”。张金海老人一边开箱取蜜,一边向笔者介绍。在他的周围,成群的蜜蜂嗡嗡飞舞,老远就能闻到蜂蜜的香甜。
  张金海今年72 岁,家住么站镇抱都村,他19 岁入伍当了十五年兵,转业后干起了修理,修汽车、修柴油机、修缝纫机。也正是因为修理这个行当,让他和蜜蜂养殖结缘。
  “当时隔壁村有人要修柴油机,我就去帮忙,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我主动提出不收他的修理费,条件是他教我养蜂技术。”张金海说。
  2016年开始,张金海开始养蜂,如今已四个年头了,去年专卖蜂蜜,就给他增加了10万余元的收入。现在的张金海老人,成了么站镇远近闻名的养蜂能人。
  为了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张金海和村民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村民下地干活时,凡是遇到野生蜂群,只要给张金海打个电话,他就会赶往现场取蜂,村民得到的回报是两斤蜂蜜,按现在的市场价算,就是两百块钱。
  张金海的养蜂情结,始于他的两次经历,有次远方亲戚托他帮忙买蜂蜜,但当时的那个价格,远远超出张金海的想象。另外一个就是张金海自己患上慢性肠炎,经过冲服蜂蜜调理,最终得以治愈。这两件事情加起来,让他坚定了养蜂的想法。
  张金海说:“养蜂要掌握蜜蜂的四季管理,了解开花流蜜的时间。”
  查看蜂群里是否长有螨虫,蜂王产卵是否正常,是否被胡蜂骚扰,这些是张金海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又要不断重复。
  “蜜蜂喜欢大自然的味道,所以我洗衣服洗澡的时候,会尽量少用洗衣粉和沐浴露,蜜蜂熟悉我身上的气味后就不蛰我了,分箱和取蜜时,都很少戴帽子和面罩。”张金海说。
  在张金海的客厅里,摆着《蜂王培育技术》《贵州养蜂技术》《科学养蜂一月通》等书籍,在这些破旧的书页上,字句被密密麻麻地画上线,有些页码还写有标注。
  “跟别人学的时候,只能算学到皮毛,很多细节都是在养蜂的过程中现学现用。”张金海把自己养蜂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善于观察和琢磨。
  为了提升管理效能,张金海花了 2600 元在房前屋后装上了监控,六个摄像头实时监拍画面,他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从画面当中看到各个蜂箱的情况。
  说起养蜂的经历,张金海说累并快乐着,“最开始,分箱不容易成功。同时,蜂群怎样越冬,这些问题也都钻研了很久才搞明白的”。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通过各种渠道,买来养蜂的书籍,一字一句地看,有时候实在弄不明白,他就请儿子或女儿念给自己听。就这样,在一路摸爬打滚中,张金海的蜜蜂养殖规模越做越大,现在养蜂60多箱,一箱可以收50斤蜂蜜,每斤售价在100多元。
  “前年有个蜂箱产出 50 多斤蜂蜜,那是我养蜂以来收成最多的一箱,也正是这次好收成让我尝到了养蜂的甜头,支撑着我坚持继续养蜂,现在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了,还不如继续养蜂。养了这么多年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希望能帮助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张金海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