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23

威宁念好“蔬菜经”托起致富梦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时间:2020-10-23 阅读:209


   “又是一年丰收季,遍地蔬菜绿高原。”秋收时节的威宁,一畦畦绿油油的蔬菜从坝区延伸到山间。工人们或忙种或抢收,满载蔬菜的车辆运往冷库,经过精选包装打冷后,这些蔬菜将被送往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国家。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威宁自治县,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强光照、大温差等种植夏秋冷凉蔬菜的气候优势,种出的蔬菜品质上佳,受顾客青睐。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冷链物流缺乏,威宁优质蔬菜只能销往贵阳、昭通等周边地区。销量有限,群众也不敢多种,环境优势无法变现。
  如何才能立足资源,念好“蔬菜经”?
  “十三五”期间,威宁加大蔬菜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产业供水保障,集中力量配套完善产业水,加快蔬菜基地供水工程建设,包括主水管道、骨干水库、排灌沟渠等工程建设。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威宁冷链物流中心、新一佳等蔬菜项目陆续投用,全县蔬菜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贵阳农投公司、山东金三元公司等企业纷纷入驻,近百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威宁迅速成长。
  省、市、县相关农技专家来到威宁,培育出来多种适合威宁种植的蔬菜品种,多形式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威宁还利用大数据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建设蔬菜大数据平台和“农业4.0”等项目。“威宁蔬菜”品牌的打造提升了威宁夏秋冷凉蔬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促进了产业提质升级。
  在产销对接方面,威宁通过派出人员在国内各大农产品市场开设档口,到省外开展推介活动,组建“销售联盟”,推进蔬菜销售。同时,积极探索蔬菜出口,威宁蔬菜成功销往东南亚地区。今年40万亩蔬菜第一茬种植迎来丰收,截至10月上旬,已累计销售69.11万吨,销售金额12.14亿元。
  从人工种植到机械耕作,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提篮小卖”到闯国际市场,“十三五”以来,威宁蔬菜品牌和品质都得到提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