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28

乌蒙深处的产业变革

作者: 时间:2020-10-28 阅读:182


 乌蒙深处的产业变革
——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威宁实践观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谢朝政

  金秋时节的威宁大地,丰收的景象精彩纷呈。以“黔货出山”为目标的现代高效农业,取代了“为吃而种”的传统低效农业。美丽的村庄里,家家关门闭户到田间地头挣钱忙;宽阔的坝区间,农民们忙于采收蔬菜装车外运;现代化的车间里,优质红苹果被分选清洗装箱,一番“梳妆打扮”更加诱人。丰收图景装扮着农民们的幸福笑脸,让乌蒙秋色格外迷人。
  丰收景象的背后,是威宁自治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企业界人士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指示精神,在上级部门倾力帮扶下,用苦干实干打好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科研团队服务“三农”显身手——
  论文写在大地上,种子播进田间,技术传到农民手里
  
  山高水冷致富难,冷凉蔬菜来增收。
  9月上旬以来,海拔2600米区域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高坡村、凉山村,赶着晴好的天气,万亩连片蔬菜基地里一派忙碌。
  “我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种包谷洋芋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几百块钱,只够勉强糊口,娃娃上大学只能靠贷款。”中年农民马敏万说,“今年贵阳农投集团到这里建蔬菜基地,我把家里的18亩地流转了,妻子、小儿子都到基地务工,一家三口人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已经做了4个月领得3万多元,加上一年10800元的土地流转费,除了供小女儿上大学还有结余。”
  “选择在威宁高海拔区域种蔬菜并取得成功,感谢贵州大学博士服务团的科技支撑。”贵阳农投集团威宁蔬菜基地负责人秦天彪介绍,这片土地过去只能种荞麦、马铃薯和牧草。
  今年4月初,贵州省掀起“奋力冲刺90天、坚决打赢歼灭战”热潮,为了助力威宁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贵州大学迅速派出蔬菜专家张万萍教授领头,由种植、土肥、病虫害防治、农机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博士团队进驻威宁开展科技扶贫。
  推动种植技术突围,是张万萍和她的博士服务团队在威宁开展的重大课题。他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结合当地群众的劳动智慧,探索总结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我们搞机械研究的专家根据群众打孔的滚筒,改进发明了萝卜直播机,节约了人力。”张万萍说,博士服务团不仅搞好种子选择和病虫害服务,还致力于研究推进机械化发展,让残次蔬菜和尾菜变废为宝等项目,实现百分之百就地利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贵州大学博士服务团在服务威宁农村产业革命的同时,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也积极奔向威宁的田间地头,让40万亩蔬菜产业有了技术保障。    
  在搞好科技服务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种植,现场培训群众。“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夏季要用黑色地膜,秋冬季要用白色地膜,知道了多厚的地膜才标准,知道了该怎么施肥。”50多岁的小海镇小海社区村民张粉花说。
 
  组织方式舞好龙头带龙身——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合作社,激发本土能人创业激情 
 
  9月20日,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滴灌喷灌设施遍布田间,随手打开阀门,白花花的水珠就喷洒在翠绿的蔬菜上。(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