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28

乌蒙深处的产业变革

作者: 时间:2020-10-28 阅读:180


 (上接1版)
  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威宁自治县集中力量配套完善产业水,13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喷滴灌设施,7万亩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提灌系统、主水管道布管,20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主水管设施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产业主干道、机耕道、电力等也在不断完善。
  花香蜂蝶舞,水暖鸭先知。威宁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江楠集团、海升集团、贵阳农投等10多家龙头企业纷纷抢滩威宁,在威宁发展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市场型特色产业。
  有龙头企业带动,威宁加大对本土合作社以及致富能人的培育与扶持,200多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威宁大地上迅速发展。在这场红红火火的产业革命中,一个个女能人成了产业革命中的“金花”,让威宁的丰收季多姿多彩。
  八一合作社负责人江燕在外闯荡多年,看到家乡交通发生变化,于是回家创业,种植中药材、蔬菜。去年,威宁谋划打造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她种下了2000多亩蔬菜,今年扩大到6000多亩,长期解决6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90后”施启情创办了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做蔬菜包装销售,让威宁蔬菜既有品质又有卖相。去年,施启情成功把威宁蔬菜卖到上海、北京等高端消费市场和东南亚国家。“去年销售额是2000多万元,今年计划突破5000万元。”施启情信心满满。
  如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形成了威宁特色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带动和激发了威宁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全面开花。
  
  产销对接环环相扣“接二连三”——
  在家门口建产地批发市场,建全冷链物流体系,在大城市建立销售档口 
  
  走进位于五里岗街道的江楠蔬菜物流园,分拣、包装、打冷……一片繁忙。
  这个西南最大的全产业链蔬菜物流园(一期)首开区于今年8月份投入运营,吸引了山东胜道农业、深圳绿达康农业、河南万邦农业、广州千鲜汇、深圳沃涵公司、毕节禾康农业、威宁旺农道公司等近20多家实力较强的蔬菜销售企业入驻。
  威宁,把市场建在了家门口,有效地把市场和产业基地连在一起,进一步打通了产销对接。
  产销对接的革命,威宁从解决冷链物流着手。2019年,威宁整合多方资源修建冷库,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冷库29个,累计日处理量约6000吨。加上江楠蔬菜物流园首批投入运营的60间面积达4万平方米、日处理量达5000吨以上冷库,以及日产120吨冰的制冰车间等配套设施的同步投入使用,让威宁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基本满足该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威宁自治县紧盯市场,加大蔬菜推介力度,先后主办了云南河口、四川成都、四川泸州、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农产品推介会6次,共签订框架84份,签约金额约4.09亿元;参加省商务厅,毕节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产品推介会10余次。并在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建起了20多个销售档口。此外,威宁自治县还成立了蔬菜营销协会,组建了广东、广西、四川等11个“销售联盟”,进一步推进蔬菜销售。积极探索蔬菜出口,让威宁蔬菜成功销往迪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补充的立体销售网络。
 
  产业革命实现“留守百姓”就业增收——
  丰收景色从金色为主到绿色添喜,产业革命让“留守百姓”变成产业工人
 
  放眼望去,威宁山乡丰收画卷肆意铺展。只是这丰收的画卷和过去对比色彩有了很大变化:一个个平坦的坝子里种满的不再是金灿灿的“五谷杂粮”,而是一畦畦翠绿的蔬菜;一个个山坡上,红红的苹果代替了金黄的玉米棒子……
  威宁的丰收乐章也从过去的“秋天独唱”变成了现在的“四季欢歌”。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祖贵东说,威宁一年可种三季蔬菜,从四月份采收第一季开始,可以持续到十一月份,有长达七个月以上的丰收季。
  产业革命拉长产业链“接二连三”,让威宁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易地就业贫困群众和无法外出务工的非贫困群众从种地农民端上了就业“饭碗”。在威宁超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苹果洗选分拣中心,100多名群众正在忙着包装苹果礼品盒。“按计件算,一天可以做140元左右。”袁彩芬从海拉镇石坪村的大山沟里搬到县城,应聘到中心上班,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产业革命破解“留守百姓”增收困难的难题。威宁自治县业内人士分析,威宁有157.2万人,劳动力人口有89万人,因年龄大等因素无法外出的“50后”“60后”占一半以上,成为闲置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就业,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群体收入低的难题,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