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吃点苦,换来百姓生活甜
作者:李云侠 祖海雪 余静波 时间:2020-11-03 阅读:185
干部吃点苦,换来百姓生活甜
——市教育局派驻海拉镇两位驻村干部的扶贫故事
记者 李云侠 祖海雪 通讯员 余静波
深秋,季节将大地渲染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枝头圆润饱满的果实、田间地里金黄的庄稼、一群群膘肥体壮的家畜……农民在扳指盘算着自家的收入。而下派的驻村干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期终大考”,脱贫攻坚已到交卷收官之际,作为批卷人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满不满意?
“危房改造款、养牛款、学生资助金、安全饮水工程……凡是国家政策给的,我家都得了。现在生活也算过得去了,丁书记还是不放心,隔三差五往家里跑,就怕我们生活过不好。” 海拉镇黑多村贫困户浦绍云说。
浦绍云口中的丁书记,正是今年6月市教育局派驻海拉镇黑多村的第一书记丁正林。
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时间短,任务重,一个毫无基层经验的“新手”能带领一个村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藏在丁正林和黑多村干部群众心中的同一个疑问。
以我所长,全力以赴。怀揣着一腔热血,丁正林一头扎进了深度贫困村黑多村的大山里。白天熟悉工作业务了解“大局”,晚上走访群众掌握“民情”,高强度补好驻村“基础课”。在“补课”中不仅补了基础,还梳理出了黑多村所面临的短板弱项,其中一个较大的弱项就是——软件资料不完善和不规范。
通过大量的搜集整理、反复核查,丁正林和黑多村的村支“两委”一起熬了许多夜晚后,黑多村的软件资料终于达到了“五统一”:即客观存在的、袋里装的(连心袋)、墙上挂的(明示牌)、系统录的(脱贫系统)、群众说的五个统一。
这让黑多村党支部书记王加应松了一口气:“村上一直没有会计算机的人,在软件资料这一块上一直有心无力,这下好了,终于不拖后腿了。”
为了补齐黑多村住房、安全饮水等基础短板,丁正林还向单位申请了帮扶资金15万元,以及发展产业资金10万元。随着资金库存清零,黑多村的短板也逐渐补齐了。王加应信心满满地说:“黑多村共有214户贫困户1035人,2019年之前脱贫了163户852人,剩下的51户通过新一轮补短板之后也达到了脱贫标准。”
脱贫之路没有轻松惬意,只有担当与奋斗。同为市教育局派驻海拉镇火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阮友恒,在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中认真践行着。
为了在本村发展产业,让群众稳定增收,阮友恒和村两委的其他同志经过多番调研和分析,决定在全村发展450亩辣椒种植,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模式,由公司提供辣椒种苗,村两委争取资金解决农户的购苗费用,公司以1.5元每斤的保底价进行收购,根据收购的数量,再以每斤0.1元的标准补贴村级经济。
在火箭村包谷地组的辣椒基地里,辣椒种植大户缪应学一看见阮友恒就“吐槽”:“书记啊,我亏大了!”
脱贫在即,种植大户却“亏大了”!这是为什么?
一问究竟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缪应学家今年种了10亩辣椒,由于气候好,收成不错,缪应学担心价格卖不到好价钱,于是早早的就全部以1.5元每斤的保底价全部卖给了公司。没想到,辣椒价格一路走高,后来的农户卖给到地里来收购的小贩均价达到了2.5—3元一斤。对比之下,缪应学觉得自己还是吃了大亏。
阮友恒笑说:“今年吃大亏,明年还种不种咯?”
缪应学连忙说:“保底价卖出也比种苞谷洋芋挣得多多了。当然要种,还要多种!”满脸都是尝到甜头的狡黠。
为了让群众稳定脱贫,阮友恒和火箭村两委班子摸索出了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2+2+1+N”的工作模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用足用好1.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户均养殖2头能繁母牛;引导农户每户至少种植2亩以上的党参、魔芋等经济作物,每户至少种植1亩以上的蔬菜,遇到劳动力较多的家庭每户再动员至少1名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
这份为火箭村村民贴身定制的“产业发展计划”,不仅让火箭村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户增收渠道更加多样化,群众收入也更加有保障。
阮友恒驻村两年多来,火箭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阮友恒也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肯定,今年7月,阮友恒在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殊不知,在点赞和荣誉背后,丁正林和阮友恒却“有苦不言”,为了脱贫攻坚,他们“残酷”地离开了家,离开了刚出生的孩子和身体还在虚弱的妻子,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各自所驻村的数千名村民,数月不回家,却在海拉镇山高路远的穷山村里认了“亲”。
阮友恒说:“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帮的是责任,扶的是民心。干部吃点苦,只要能换来百姓生活甜就都值得了。”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丁正林、阮友恒这样“擅长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干部被选派到贫困村去,帮穷村、扶弱村,带领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逐梦小康,才有了今天各村脱贫大变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