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牛真“牛”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11-09 阅读:194
扶贫牛真“牛”
——威宁大力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助推脱贫侧记
威宁融媒记者 唐爱梅 罗纱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养殖大户,从茫然无措到重拾生活信心,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雪山社区居民管仕贵的致富故事成为“扶贫牛”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缩影。
2013年,管仕贵一家因病致贫,成为社区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治病掏空了家底,生活陷入困境,所幸在医疗保障政策的帮助下大大节省了治病开支,又于2018年获得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购买了2头能繁母牛。随后管仕贵又申请特惠贷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牛存栏15头,成了社区里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管仕贵说:“在政策帮扶下发展养牛,现在逐渐扩大规模,一年收入在七八万元,下一步将扩建圈舍,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近年来,威宁大力发展能繁母牛养殖,致力于让“扶贫牛”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致富产业。目前,全县能繁母牛增至14.2万头,2014年以来产犊6.5万头,增值6.8亿元。
为确保“扶贫牛”真正扶贫到位,卓有成效,威宁自治县还制定了“‘十个确保’+‘九个强化’”措施,确保能繁母牛养殖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效应。
县农业农村局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易鸣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购买能繁母牛过程中,以村支两委积极引导,确保购买到位;所购买能繁母牛体重达250公斤以上,年龄达15月龄以上,确保当年繁殖;县乡动物防控中心实行春秋两防,确保疫情防治;县成立了饲草饲料保障组,确保饲草饲料供应;成立专班,确定杂交品种主要是利用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优良品种冻精,改良能繁母牛品种;全面参保,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效益;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基础,全部入社;利用资金保证圈舍符合能繁母牛的养殖,厩舍配套;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切身利益,确保资金安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发展饲养能繁母牛,确保贫困户养牛获得效益。
同时,以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基础,采取“强化组织方式、强化技术培训、强化养牛保险、强化品种改良、强化利益联结、强化台账登记、强化疫病防控、强化监督检查”的管理体系,进一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养牛效益,确保能繁母牛养殖真正成为扶贫产业。
李才沛是麻乍镇岩格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以来,他积极对接县农业农村局,邀请养牛专家进村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带领全村养殖户学习养殖技术。
李才沛说:“养牛是当地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目前全村牛存栏1500余头,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牛3头,养牛产业成为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关键产业。”
参加过养殖技术培训的村民马关占说:“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家里养了4头牛,今后要加强圈舍管理和疫病防治。”
“十个确保”+“九个强化”为全县能繁母牛养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扶贫牛”扶真贫,成了贫困户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保障。
2017年来,威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能繁母牛养殖,截至目前,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产犊3.6万头,实现增加值3.1亿元,带动3.3万户13.9万人稳定脱贫。
易鸣说:“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目前,全县能繁母牛达14.2万头,基本惠及全县41个乡镇(街道)的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