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我记录的,是家乡撕掉贫困标签的故事
作者: 时间:2020-11-10 阅读:200
周阳:我记录的,是家乡撕掉贫困标签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我叫周阳。2019年7月,我来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再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我来到了我的家乡——威宁自治县,成为了一名驻县记者。
初到威宁,我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之前有过新闻采访工作经验,但如何去做好一名驻县记者,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际工作中去寻找答案。
幸运的是,记者站的老师和威宁融媒体中心的同志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第一时间熟悉业务。在接下来的采访过程中,时常将他们自己的采访经验倾囊相授,也一起完成了很多指令任务,让我更有信心和底气来完成驻县采访工作。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采访过生活在牛栏江两岸的山区人民。在延绵不断的乌蒙大山之间,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改变山河,那一刻,我感受到当地人民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也让我深刻明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决心要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我所遇见的感人故事。
脚下沾有泥土,笔下才有温度。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积极响应集团号召,践行“四力”,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一个个动人故事。去年8月,我与同事谢朝政以及威宁融媒体中心记者沈光勇日行800公里,追踪威宁蔬菜出口东南亚,采写两篇稿件都获得了贵州新闻奖二等奖。今年6月,在刘莹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牛栏江畔的海拉镇,参与采写了报告文学《决胜牛栏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共鸣。在此之间,我也积极努力用图、文、视频等方式,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讲述威宁故事。
职业的优势总是能让记者在第一时间触摸时代变迁,最直接广泛地感悟历史的变化。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家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条条平坦硬化公路突破大山阻隔。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唤醒沉睡千年的土地。有机会见证了曾经被贫困包围的家乡即将撕掉绝对贫困标签,朝着小康稳步前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运,是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幸见证了这段与贫困决战的奋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