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三大体系”保就业
作者:宋邦辉 时间:2020-11-16 阅读:222
近年来,威宁把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通过构建就业扶贫劳务体系、易地产业扶贫就业体系、易地搬迁就业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创新搭建“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贫困劳动力”的新型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平台,以实现稳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收入、稳定实现脱贫“三稳”为目标,确保脱贫攻坚靶向更准、成色更足。
构建就业扶贫劳务体系 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强化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和劳务合作社体系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级体系”保障就业。组建县就业扶贫劳务公司,由该公司在全县41个乡镇(街道)挂牌成立就业扶贫劳务分公司、在619个村(社区)成立2劳务合作社,就业扶贫劳务服务实现县、乡、村三级全面覆盖,在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统筹安排和统一管理本县各类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县内就业和组织化劳务输出。2018年以来,通过各级就业扶贫劳务服务体系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30000余人,其中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20341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就业10000余人,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5415人,园区各类企业就业2800余人。
劳务协作增进就业。加强就业扶贫劳务公司与县外优质劳务服务机构合作,采取就业扶贫劳动公司发动劳务合作社开展后端组织招募、合作机构负责市场前端就业安置的合作模式,开展有组织地输出就业。2018年以来,通过市场化劳务协作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
劳务经纪人组织就业。劳务合作社在县就业扶贫劳务公司的指导下,在全县范围内物色有群众基础、有组织能力的务工人员担当劳务经纪人。一部分劳务经纪人负责联络本地有外出务工需求的劳动力交就业扶贫劳务公司组织化输出;另一部分劳务经纪人在务工集聚地负责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稳岗服务和生活服务。目前,全县有劳务经纪人170余名,2018年以来,通过劳务经纪人组织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2300余人。
构建易地产业扶贫就业体系 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
选择规模较大、市场较好、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产业经营主体、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挂牌培训和就业基地,由劳务合作社负责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培训和就业基地务工,并跟进做好服务工作。
打造产业扶贫基地,拓宽群众增收门路。突出7万亩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在标准化扶贫产业经营主体挂牌成立培训和就业基地,依托扶贫产业挂牌成立3个培训和就业基地,由就业扶贫劳务公司指导基地所在地劳务合作社进行管理。通过易地产业扶贫就业体系组织10000名贫困劳动力到7万亩易地扶贫蔬菜基地务工。截至目前,7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务工人数11181人(其中易地搬迁户1024人)。
打造合作社基地,提升群众就业水平。依托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培训和就业基地,由乡镇(街道)就业扶贫劳务分公司根据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实际和吸纳就业能力,牵头筹办及组织申报,由基地所在地劳务合作社参与管理。目前全县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培训和就业基地22个,通过劳务合作社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培训和就业基地开展培训221个班12977人,有效提升了群众技能。
打造苹果示范基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突出50万亩苹果基地中的两个示范区(黑石、雪山)和一个产业带(中水、牛棚、迤那)等经果林产业,扩展到威宁特色农业产业及中药材种植业等,计划通过产业经营主体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吸纳就业能力自主申报、经营主体所在地劳务合作社全程参与管理的方式建立5个培训和就业基地,带领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
构建易搬点就业服务体系 确保搬迁点精准就业
通过“劳务公司(分公司)+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劳务合作社+劳务合作组+搬迁劳动力”模式,在每个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由安置点所在地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分公司)派专人驻中心开展工作。
开设服务窗口,提高就业效率。在安置有移民群众的社区成立村社一体劳务合作社并开设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劳务合作社根据工作需要分片区成立劳务合作组,楼长作为就业创业联络员,负责劳务合作组相关工作。具体服务模式为:劳务合作组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了解劳动力情况,对于已就业的,精准掌握就业时间、就业地点、劳动收入等信息,并做好跟踪服务;对于未就业的,精准掌握就业需求和培训需求,汇总报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由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限时帮扶就业。
收集岗位信息,组织派送就业。县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分公司)全面收集县内外岗位信息,建立健全岗位信息数据库,下发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由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分发给劳务合作组入户宣传,达成就业意向的,由劳务合作社汇总上报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分公司)组织派送到用人单位上岗就业。
建立更新机制,保障就业质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通过电话、网络和线下服务等渠道,依托就业失业登记、劳动合同备案、社保参保登记等信息,主动跟踪用人单位招聘进展和劳动者求职应聘情况,及时归集有效岗位信息、剔除过期或失效信息,建立岗位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保证岗位信息质量,进而保障就业质量。目前,城区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33525人,已就业29993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8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