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17

马关华:从客运司机到 “梨老板”的转型之路

作者: 时间:2020-11-17 阅读:171


   深秋季节,走进哈喇河镇发沙村大黄梨种植基地,满园的果香味扑鼻而来,一个个色泽鲜亮的大黄梨挂满了枝头。
  站在路边远眺,一望无际的梨园在山间田坎蔓延开来,沉甸甸的果实将满山的梨树压弯了腰。穿行其间,别有一番秋天的韵味,一些熟透了的大黄梨挂满枝头,圆滚滚的煞是好看。入口新鲜、香甜。
  “每到这个季节,我们都是抓紧时间采摘,但果园面积大,又全是人工采摘背运,加上忙销售,总会有来不及采摘的果子自然落地。”看着树下稀稀疏疏散落的大黄梨,基地负责人马关华觉得有些可惜。
  从基地入口进入园区,一路慢行上山,一片片或粗或细、或大或小的梨树呈现在眼前。“这棵树有上百年了,这颗树是通过嫁接救活的,这棵树开花的时候开得最多、最好、果子也结得多,这棵树是网红树、上过新闻……”马关华耐心地向记者介绍道。对于自己精心管护多年的梨树,每一棵树的树龄、形状、长势,马关华都了然于心。而在5年前,马关华却是一名“威宁—贵阳”的客车师傅。
 
 
  威宁大黄梨是中国八大名梨之一,也是中国沙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著名品种。哈喇河镇作为威宁大黄梨的主产地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有近300年历史。哈喇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充足的光照,造就了大黄梨果大、皮薄、核小、质细、汁多、酸甜爽口及耐贮藏等特点,但因缺乏科学管理,梨树老化、枯死、病虫害等因素,导致果实品质和产量渐不如前。
  2015年,当时还是一名客运司机的马关华看到家乡的 “大黄梨”没有得到专业的管护和修剪,百年古树枯枝少叶,部分果树长势极高,却挂果少,产量低。导致“大黄梨”名声在外,却在市场上极少看到售卖的现象,让马关华深有感触。
  对从小吃着大黄梨长大的马关华来说,大黄梨是他小时温暖甜蜜的回忆,也是他对家乡的一份情怀。
  马关华觉得,大黄梨既是家乡的知名农产品,又有百年种植历史,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保护好,不推出去,很可惜。于是,马关华决定放弃经营了十多年的客运生意,回乡创业。
  回到老家哈喇河后,在朋友的介绍下,马关华接手了大黄梨种植基地,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流转农户土地600余亩,对现存老黄梨树进行重新修剪、管理。
  在哈喇河,很多老百姓都有种植大黄梨的经历,虽然马关华也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但要经营管理好一片果园,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在人手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修枝、剪芽、除草、施肥、防虫、救治、管护等,都只能靠自己。
  然而,要做好这些活,仅靠种植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技术的支撑。如何防治黄梨病虫害,如何对老树矮化进行修剪,如何提高产量和质量?都是技术活。
  为了管护好果园里的几万株大黄梨,马关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实际操作,“我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有限,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比如:黄梨有黑心病、铁锈病等病虫害问题,请教、咨询了很多果树专家,才懂得如何防治。”
  通过不断学习、摸索、总结、实践,历时4年,马关华才慢慢地改善了大黄梨基地果树枯枝、老化、低产量等问题和病虫害等病症。
  同时,经过合理的移栽、新种及不断培育和改良,扩大了大黄梨种植基地的建设,形成连片规范化的威宁大黄梨核心种植园区。目前,马关华共承包了1350亩果园,涉及120户农户。
 
 
  “现在果园中除了老树,还新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和小树,小树也开始挂果了,尤其是今年,一棵小树上至少有20个果子。”马关华说,经过多年的精心管护,现在,大黄梨的产量在逐年递增。
  “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预计有40万斤产量,年产值在300万以上。”马关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丰收的喜悦。
  看着漫山遍野硕果累累的梨园,马关华很欣慰。他说,创业之初没有太多资金,而果树管护、土地规划、厂房建设等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只能东拼西凑到处借钱,生活举步维艰。加上不懂技术和经营管理,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期间,家人也付出了很多。“因为没有钱请专业的管理人员,什么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很老火。”
  马关华说:“哈喇河属于比较贫困的乡镇,以前当地老百姓种黄梨都是自给自足,没有想过要进行销售赚钱,更没有研究过如何卖入市场,因此,在果树管理上没有用心,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把大黄梨做成产业,并且做大做强,大黄梨一定能够带动家乡发展,帮助当地更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为进一步带动当地黄梨种植产业发展,马关华和村民合伙成立了哈喇河大黄梨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统一管理周边区域2000余亩梨园,辐射带动周边村民零星种植大黄梨2万余亩。
  同时,利用煮梨止咳的思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选用当地所产的优质大黄梨,加入红枣、姜片、土蜂蜜、冰糖等辅料,制成能清热解毒的黄梨膏进行售卖。
为实现黄梨种植产业的经济最大化,从2018年起,马关华还利用闲置的林下空地,在不影响梨树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套种辣椒,增加群众经济效益。
  在马关华的带领下,近年来,哈喇河种植大黄梨的农户越来越多,“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学习种植经验,还学习改良品种技术等。”马关华说。
  如今,返乡创业的马关华是哈喇河梨园种植基地的“梨老板”,他不但成立了哈喇河大黄梨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梨膏生产厂,带动当地4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让大黄梨走出小山村,远销广东、四川、云南、沈阳、北京等地。
  2017年,该产品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今年,该产品被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拟认定为全国扶贫产品名单。
  “下一步,我们准备多栽培一些树苗,分发个农户栽种,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扩大梨膏厂的加工规模,打开大黄梨的市场,研发更多黄梨产品,比如:糖果系列、饮料系列等,充分发挥黄梨的价值。”对今后的发展,马关华已经做好了规划。
  马关华介绍,目前,哈喇河镇小米水库正在建设中,一条贯穿大黄梨核心示范园的哈喇河观光旅游线路初具雏形,基地将会是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区。“我们要建设好体验采摘游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哈喇河观光游玩,让大黄梨之乡的品牌享誉山外,让大黄梨真正成为群众种植的致富果。”
本文选自毕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