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17

威宁:一村一基地 奏响富民曲

作者:杨静 马雪 时间:2020-11-17 阅读:179


   近年来,威宁以“大党建”为抓手,狠抓“三个聚焦”,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按照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夯基础、抓保障、促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全力打造“一村一基地”,围绕产业做文章,实现村村有基地、村村有产业、村村有增收渠道,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打好收官战、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日前,走进二塘镇茶山社区大棚种植基地,虽已经步入冬季,但村民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村民们正为种下的草莓苗除草、杀虫。
  近年来,二塘镇全力发展“一村一基地”,茶山社区因地制宜开辟致富新出路,创建大棚,发展种植早熟马铃薯、草莓、色素辣椒等新产业,为社区百姓早日奔入小康生活搭建新平台。据了解,茶山社区大棚占地面积169亩,建设大棚157个,其中36个大棚用于培育色素辣椒育苗,19个用于种植草莓,102个用于种植羊肚菌。
  据了解,茶山社区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大棚种植,将全村84户贫困户纳入到利益联结机制中,不仅可以就近务工,年底还能参加分红。
  在兔街镇新升村“一村一基地”内,村民正忙着耕地、除草,为来年辣椒种植做好准备。
  据基地负责人马光明介绍,今年是艳椒种植的第一年,艳椒长势良好,挂果率极高,最多的一株结了106颗,需要四至五次才能采摘完毕。
  “辣椒种植是我们新升村结合当地群众种植经验而推广的富民产业,这一产业路子选对了,群众收入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赵涛说。
  据了解,新升村辣椒基地采取“党支部+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共种植辣椒100亩,扣除成本后100亩辣椒产生利润11万元,由村社一体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同时,合作社吸纳本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务工,按照80元/天计算,每亩投入劳动力12个,共为贫困群众带来96000元务工收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据了解,兔街镇2020年规划种植辣椒5000亩,涉及13个村(社区),种有艳椒、灯笼椒等十余个品种,覆盖贫困户1988户8236人。
  近日,走进么站镇平原社区“一村一基地”魔芋晾晒场,工人们正如火如荼地工作着,他们有点在挑选魔芋,有的在晾晒魔芋,场面好不热闹。
  村民唐世芬流转了家里的29亩土地来种植魔芋,每年不仅有15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在基地务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也有2400元的务工工资。
  2017年,平原社区创办了村社一体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流转和土地入股的形式,盘活了社区3600余亩闲置撂荒和种植低效作物的土地,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一村一基地,并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发展种植适宜种植的蔬菜、中药材等高效农作物。
  据么站镇平原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书介绍,平原社区“一村一基地”总面积3600亩,种植“三白”1600亩、马铃薯53亩、中药材500亩、芸豆160亩、李子1060亩、西葫芦107亩、西兰花120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平原社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基层堡垒,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农户入股参与分红,助农增收。
  二塘镇、兔街镇、么站镇只是威宁发展“一村一基地”的缩影。依托全县40万亩蔬菜基地,大力领创“一村一基地”,以县统筹规划布局、乡村组织推进的方式落实规模化和特色化,做到自身“小规模”与全县“大规模”相呼应,目前全县已领创“一村一基地”537个,有效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