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贫困堡垒 昂首迈步小康
作者: 时间:2020-11-24 阅读:146
(上接1版)
在威宁自治县,省级督战队的20多名干部自年初以来长驻一线,针对摸排核查、突出问题、巩固提升开展三轮督战,推动威宁脱贫攻坚向质量高成色足迈进。
安顺市组建市级督战队进驻紫云自治县,同时组织县、乡两级对162个行政村实行全覆盖挂牌督战,安排1224名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员动态走访,对问题进行逐一销号整改。
三级联动,督战有力。今年上半年,12位包联省领导共开展实地督战督导78次、覆盖261个村,各级督战队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显著效果。截至9月7日,全省统筹各类问题录入扶贫云问题整改系统17016个,整改完成率达99.75%,销号完成率98.47%。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9个深度贫困县抓住产业这个脱贫关键,认真落实“八要素”,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铜仁市自启动挂牌督战以来,大力开发“短平快”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务工,统筹全市就业资金,向沿河自治县倾斜,今年一季度沿河自治县完成全县劳动力信息摸排,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外就业37375人,在铜仁市内就近就业1580人。
挂牌督战工作贯穿全年,其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是政策落实的重点。为切实有效补齐短板,贵州逐户制作“3+1”保障“明白栏”。
从江县下江镇秋老村村民陈丢生家的墙上,一张基本医疗“明白栏”十分醒目,上面清晰写着:2020年以来住院3次,产生医疗费用3220.55元,其中报销2144.24元,自费1076.31元等。旁边还挂着教育、住房、饮水安全等3块“明白栏”。
“督”出实效,“战”出成果。9个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苦干实干:“辛苦指数”换来“幸福指数”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乌蒙大地。11月16日,纳雍县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水河社区搬迁群众杨春学正在泡脚,“这里的医生经常上门给我们讲解养生知识,每天还可以过来免费接受中药泡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平整的塑胶跑道操场、崭新明亮的教室……这里是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格凸河小学,五年级学生罗朝艳笑容灿烂,“你看,学校就在家门口,走路10分钟不到。”2016年,罗朝艳随父母从格凸河镇银山村搬迁到镇中心和谐小区,一步跨千年。
群众的“幸福指数”,浸润着干部的“辛苦指数”。
2015年11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十三五”突出抓好“大扶贫战略行动”。贵州广泛动员和凝聚磅礴力量,干群携手共克时艰。
五级书记抓脱贫。全省上下建立党政同责、书记主抓、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组织指挥体系。
为精准解决“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全省每年派出2万多名干部进驻村组一线,与县、乡、村干部组成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帮助农户找准贫困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措施,扎根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干部刚拔掉“针头”就回到村头;有的干部夫妻二人“同上阵”;有的带上孩子,雇上保姆,“举家”扎根脱贫一线;有的干部在父母弥留之际,没能尽儿女最后一份孝道;有的干部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
收官之年,望谟县充实省州县乡村五级干部2700余人到村,1810名网格员下沉到组,凝聚总攻磅礴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几年感动干部的所有付出和拼搏。”在参加我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现场,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感触颇深。
当前,全省11.2万名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帮扶干部奔赴在田间地头,在群山之间与贫困群众一起奋勇拼搏,用青春、用汗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战斗壮歌。
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如今,贵州山村变了模样,大地焕发生机。山间路畅致富路宽,易地扶贫搬进幸福,产业革命硕果满枝,“3+1”保障兜牢民生网底,“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贵州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群众接续奋斗,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