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25

威宁:迎丰收 群众乐

作者:杜应妮 周天贵 文旭 时间:2020-11-25 阅读:182


 

群众采收苹果装框出售



务工群众在蔬菜基地里采收西兰花


  近年来,威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之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中水镇

  眼下,虽已进入初冬时节,但在中水镇友光社区的苹果基地,红彤彤的苹果还在挂满枝头,今年的“冰糖心”苹果迎来大丰收,果农们正在采摘、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中水镇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得当地种植的苹果富含大量糖分。深秋降霜后,这里的苹果果心部分会变成“冰糖”般晶莹剔透,甜度、口感也达到最佳,人们称其为“冰糖心”。
  据中水镇欣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刚介绍,合作社2015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苹果树,目前已经种植192亩,每亩可以种110棵苹果树,预计今年可以采摘15万斤左右,从农历五月份早熟苹果开始卖,一直可以卖到(农历)10月份。
  丰收的苹果给果农们带来了增收的喜悦,当地“冰糖心”苹果种植大户李明信家的苹果今年产量比去年高。
  “销售早熟苹果近2万斤,价钱是2.2元每斤,中熟苹果从7月份开始销售,有近10万斤,大概在12月初能销售完。”李明刚说。
  据了解,当地部分村民不但把土地流转给了苹果基地,还常年在基地务工,不仅有了流转费和工资收入,村民们还可以到基地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我家流转给基地的土地一亩地一年有1000块钱,流转了5亩,一年有5000块钱,我们还来基地务工,一天有90块钱,另外还学习了种植苹果的技术,以后可以自己种植。”中水镇友光社区村民马会芬说。
  目前,苹果基地吸纳常年务工村民10余名,苹果产业成为了友光社区的支柱产业。
  友光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应树说:“我们社区以发展苹果产业为主,同时也发展烤烟、早熟洋芋、辣椒等产业,现在老百姓就业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90块钱左右,一个月也有3000块钱左右,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双龙镇
 
  双龙镇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短平快的特色蔬菜产业,全力保就业、促增收、助脱贫。
  冬日阳光暖,群众采收忙,在双龙镇高山村的冷凉蔬菜基地,村民们正采收新一季的西兰花,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家离基地很近,我们每天多的时候能挣140元至150元,少的时候都也能挣110元至120元。”村民刘祝艳说。
  就如刘祝艳所说,基地建在家门口,群众就有事做、就能赚钱。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敏万告诉记者,他们家不仅参与务工,也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基地,一边拿工资,一边拿土地流转费。
  马敏万说:“我家流转了十六七亩土地给基地种菜,600块钱一亩,我家有3个人在基地里面务工,每人每天能挣80元到100元。”
  同时,他们家还参与分红,获得了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和产业分红等3份收入。
  马敏万说:“除了土地流转费和工资,还能参加合作社分红,今年分得到1126元。”
  采访中,说起三份收入,马大哥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除了感激,他对脱贫致富也信心满满,对美好幸福生活更是充满期待。
  在基地里务工的都是当地村民和搬迁群众,家门口建起了基地,发展起了蔬菜产业,大伙在自家的土地里务工赚钱,做起了产业工人,吃上了技术饭。
  双龙镇高山村蔬菜种植基地管理员马永顺说:“我在这里是带班,有70多个工人,负责采收、种菜、覆膜等,月收入3000元,还是可以的。”
  据了解,像刘祝艳、马敏万和马永顺这样参与基地务工、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和产业分红三份收入的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在23000元至24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