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25

毕节: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作者: 时间:2020-11-25 阅读:178


 毕节: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名列其中。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出列。
  绝处求生!创造奇迹!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毕节儿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战天斗地、改变命运的精神和气魄!
  85年前,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召开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对转变党和红军的军事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红九军团血战猫场,冲出天险梯子岩。红二、六军团发起乌蒙山回旋战,跳出重重包围圈。
  85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乌蒙儿女把绝处求生、勇往直前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唤醒这块千年沉寂的土地,绝地突围,拔掉穷根。
  毕节儿女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毕节的“两新”使命: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儿女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的殷殷嘱托: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如今,900多万毕节儿女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脱贫攻坚精彩答卷:2016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1981个贫困村全部按照国定标准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按照国定标准摘帽。
  毕节,逐梦前行!

昔日“去不得” 如今“了不得”
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精彩出列
 
  毕节,地处黔之西北,乌蒙腹地。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耸立,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石漠化严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曾经,联合国有关专家到此考察后丢下一句绝望的评价:此地不适宜人居!
  这里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有多贫困?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偶然闯进赫章县海雀村,记录下这些片段: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
  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毕节试验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战贫斗困的硬仗在乌蒙群山间打响。
  脱贫攻坚硬仗怎么打?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毕节当前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坚决打好“四场硬仗”,按照“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认真抓好问题整改落实,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毕节自东向西,海拔渐高,山峦渐陡,自然条件渐恶劣,贫困程度也越深。突围贫困的战役,从东边的黔西打响。
  2017年,黔西县立下了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县减贫摘帽”的豪情壮志。
  随即,黔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精准调度精准施策,制定出台了《黔西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行动方案(试行)》《黔西县脱贫攻坚“大排查、大回访、大宣传”工作方案》《黔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选优配强31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384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精准选派384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组织1.3万名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万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补短板。
  排兵布阵,精准攻坚。黔西不负众望,交出了出色答卷:2018年9月,该县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验收,退出贫困县;10月,黔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在黔西成功减贫摘帽的基础上,2018年大方县紧随其后,2019年七星关区、织金县再战告捷,摘掉了贫困帽子。
  2020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最西边的纳雍、威宁、赫章三县仍未脱贫,是全省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广大党员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响了这场“啃硬骨头”的非常之战!
  非常之战要用非常之举!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联系贫困程度最深的纳雍和威宁。他们的足迹遍布村村寨寨,为这里的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确保政策、资金、人力向最贫困的地区倾斜。
  火力凶猛,成效显著。在山多地少的纳雍,以“三红”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山地农业风生水起,15万亩玛瑙红樱桃、1600万棒红托竹荪、1000万羽“大红公鸡(滚山鸡)”成为群众增收致富“财神”。
  威宁探索创新“三易”解“三难”。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生存难,6.66万人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易地产业扶贫解决发展难,7万亩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解决了1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易地就业扶贫解决就业难,建立就业扶贫体系,精准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易地就业。
  赫章不甘落后,紧追猛赶。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3+1”保障等取得明显成效。
  非常之战要用非常之策。2020年伊始,贵州集中战力启动挂牌督战,省主要领导定点督战纳雍、威宁两县,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集中资源向“9+3”挂牌督战县(区)倾斜。省、市、县三级督战队立即对纳雍、威宁、赫章开展常规督战,进村入户“察”,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督战结合,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战疫”与“战贫”并举,脱贫与致富同步。纳雍、威宁、赫章,毕节脱贫攻坚三块“最硬的骨头”,如今摘掉了穷帽,斩断了穷根,从昔日的“去不得”,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了不得”。
  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区)成功实现了精彩出列!
 
打好“四场硬仗” 决战脱贫攻坚
毕节磅礴的崇山峻岭间旧貌换了新颜
 
  2018年2月,省委吹响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的冲锋号。
  “只要这四场硬仗打赢了,贵州的脱贫攻坚战役就胜券在握。”省委主要领导话语铿锵。
  毕节,闻令而动!
  交通是发展的命脉。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山高坡陡、切割纵深,交通滞后。明朝大儒王阳明仰天长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这一切,随着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而沉入历史深处。高速、航空、高铁、铁路迅速织起了毕节立体交通网络,毕节筑起了“高速平原”。
  “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不畅成了脱贫攻坚拦路虎。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马家寨组74岁的村民马国俊说:“没路的日子,苦啊!赶场买点盐巴要从天亮走到天黑,买两个猪儿喂,背到家死了一个。”
  如今,明晃晃的水泥路穿过陡壁,伸进寨子,小山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修起了新房子。“想吃点啥,流动小商贩天天送上门,小喇叭里扯着嗓子喊。”马国俊说。
  大道通天衢,阡陌连农家。如今的毕节,1.12万公里通村路,1.46万公里“组组通”在乌蒙大山间纵横交错,蜿蜒盘旋,串起一个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连接山里山外。
  路修不进去的地方怎么办?搬出来。2015年11月,毕节市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打响脱贫攻坚“当头炮”。
  牛栏江畔的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进出村子,村民们就靠唯一的溜索“溜”进“溜”出。“种出来的包谷秆还不得人的腰杆高。”村民伍科起抬起手臂,比划出包谷秆的高度。
  2019年4月,伍科起一家作为大石头组最后一批搬迁的群众搬进了县城,实现了“一步跨千年”。“我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孩子就近入学,不再打着电筒去上学了。”伍科起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哈冲苗寨、油杉河谷、可渡河畔……一个个“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群众纷纷搬出大山,搬进城镇。
  为了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毕节市聚焦“六个坚持”,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着力解决32.8万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发展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海拔2600米区域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高坡村、凉山村,“离天最近”的万亩连片蔬菜基地蔚为壮观。
  凉山村村民马敏万感慨万千,昔日只能种包谷洋芋和牧草的黄土地,如今种出了蔬菜,他们一家3口在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就有8000多元,加上18亩土地流转费10800元,一年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围绕实现“六个转变”,毕节市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明确12名市领导分别领衔推进蔬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茶叶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在耕作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食用菌、香葱、辣椒等“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180万亩;在地形破碎的陡坡耕地,加快已获批的28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发展茶叶、皂角、刺梨、优质核桃400万亩,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毕节市全力夯实“3+1”保障。投入18.77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95处,基本解决了10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内参保率达100%,报账比例达90%以上,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19.16万人(次),资助资金40.24亿元;完成14.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27万户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治理、242户人畜混居整治。
  交通能进的地方就修路,随之跟进发展产业,确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不能修路的地方就搬出来,让地于林。“四场硬仗”对乌蒙山区的发展方式进行了重构,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