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25

毕节: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作者: 时间:2020-11-25 阅读:177


(上接1版)
  随着“四场硬仗”不断取得胜利,毕节磅礴的崇山峻岭间旧貌换了新颜!
 
坚持“尽锐出战” 汇聚力量攻坚
内外合力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威宁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消息,让石门乡泉发村刚过而立的女支书宋冰无比兴奋,她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是需要勇敢的作一些告别和做一些改变了。
  宋冰的留言也许与她当初的承诺有关。2018年,硕士毕业的宋冰来到边远贫穷的泉发村担任村支书时便立下誓言: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两年多来,这位干练的彝家姑娘带领泉发村群众解决饮水安全,发展致富产业,整治乡村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泉发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了贫困。
  宋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块贫瘠的土地,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精锐尽出,全力战贫!毕节市建立“市领导联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两委’遍访到户”工作机制,落实“双台账”“双责任”“双追责”工作要求,层层压实责任。
  压实“联县”责任。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周建琨,与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联系威宁自治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云江联系纳雍县;市委副书记张翊皓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石永忠联系赫章县。其余的市委常委明确联系一个县(区)。
  加强“帮乡”力量。市领导其他同志分别联系1个以上贫困乡镇,162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3个深度贫困县92个乡镇,实现贫困乡镇市直部门定点帮扶全覆盖。
  强化“驻村”帮扶。从市、县、乡三级部门选派329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驻815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开展驻村帮扶。
  做实“入户”遍访。市、县主要领导带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遍访了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53个贫困村,县(区)党政领导遍访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贫困村,抓实到户帮扶工作。
  战鼓催征,攻坚正急。七星关区生机镇大寨村第一书记李涛在帮助贫困户王世荣家扛水泥时扭伤了腰。一周后,同事们看到他实在撑不住了,强行“押”着他去医院,做了简单的治疗,揣着药,李涛又回到了大寨村。
  活着的人全力战贫,牺牲的人精神永存。来自江南水乡的耿展宇一头扎进乌蒙深处,决战贫困。在一次外出核查贫困户信息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年仅33岁。
  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村主任陈永凤,在她身患脑梗,医生告诫她要好好休养,否则有生命危险时,她依然坚持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被病魔击倒,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壮歌。
  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李绍山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四处奔波劳累,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战贫,外部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谱写了一曲内外合力决战贫困的大合唱。
  统一战线倾尽全力帮扶。从毕节试验区成立伊始,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等便为毕节跨越发展、脱贫攻坚不断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统一战线加大了帮扶力度,在“3+1”保障、产业发展、智力支持等方面倾尽全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演绎山海情深。2016年9月以前,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2016年,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广州市接棒对口帮扶毕节,4年来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7亿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助力攻坚。
  社会帮扶彰显企业责任担当。恒大集团投入帮扶资金110亿元,援建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助毕节发展肉牛养殖、大棚蔬菜等产业。招商局集团、金元集团、盘江集团等993个民营企业帮扶1234个村,累计投入资金58.57亿元,受益贫困人口38.14万人次。
  内外发力,决战贫困。在全国统一战线、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以及恒大集团等企业的帮扶下,毕节干部群众竭力战贫、苦干实干,在乌蒙之巅绘就脱贫攻坚壮美画卷。
 
做好战略衔接 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落到实处?省委主要领导作出具体部署: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高水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
  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毕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
  秋末冬初,层林尽染。织金县中寨镇青山村的高山密林里,1200亩赤松茸进入了采摘期。“林下种植赤松茸亩产3000斤以上,按市场价10元1斤算,亩产值3万元以上。”基地负责人甘乾辉说,效益很可观。
  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林下经济是乌蒙山区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而生态避暑康养旅游业的兴起,让毕节市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毕节市探索提出了“四个留下”:即深化党建扶贫,选优配强、严管厚爱干部队伍,抓实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为基层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便是实现“四个留下”的示范典型。曾经的箐口“茅草房屋巴掌大,一日三餐无变化。若要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
  2017年,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张凌放弃城里的发展,回乡担起了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的重任。他带领村里着力夯实党建,大力发展产业,推进乡村治理。
  如今的箐口村,道路干净整洁,民居崭新漂亮,产业漫山遍野,群众动力十足。全村集体经济达16.7万元,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5600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10370元。
  箐口,成了毕节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样本。
  同时,毕节市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实施劳动力全员培训计划和“雁归兴毕”计划等举措,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毕节,正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迈向乡村振兴,迈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