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1-27

母亲的布鞋

作者:魏青锋 时间:2020-11-27 阅读:163


   收拾老房子的时候,有片状的纸张从旧书本里飘落,低头看时是一片椭圆的纸片,捡起来就有些愣了,居然是母亲的鞋样,不是大鞋的鞋样,应该是我们姐弟小时候的鞋样。望着薄薄的鞋样,历历往事便浮上心头——
  母亲的鞋做得好,在方圆十里八村都有名气。那时候,母亲白天在地里做工,晚上在油灯下裁剪旧衣裳,旧衣裳都是我们破的实在没有办法穿或者问别人要的。母亲把整块好的剪出来,平整地铺在簸箕背面,等剪了足够多,就熬一盆包谷面糊糊,这时候我们姐三已经抬出两面旧门板,母亲便开始一层层铺旧衣服片,一层层抹面糊糊,只半天袼褙就做好了。一个门板上铺的是厚的,是要做鞋底用的,一个门板上铺的是薄的,是做鞋面和鞋垫用的。最后要把门板和袼褙抬到通风的地方阴干,万不可暴晒,不然袼褙会离层,做的鞋子不结实会起泡。
  通常两三天,袼褙就可以用了,母亲就找出旧书本,父亲的和我们的鞋样就夹在书里面,把鞋样按在袼褙上剪一圈,鞋底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母亲通常用白色的布料包裹在上面,粘好后平整的放在炕席下面压着,席子上面通常是发面的小缸,一个礼拜估摸鞋底压瓷实了,母亲就拿出来,然后麻绳穿针,开始纳鞋底了。纳鞋底可是个体力活,先要用锥子打个小眼,然后顶针使劲顶,一只手再把针线拉出来。拉出来的麻绳在手上缠几圈,母亲低下头,弯着腰使劲的拉扯,母亲的手劲大,扯得用力,做出的鞋底耐磨耐穿。那时候,半夜醒来,常常看到油灯旁拉着长长影子的母亲,满屋子刺啦刺啦纳鞋底的声音。
  鞋底做好了,后面的程序相对简单多了,做鞋面,然后粘鞋面,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面和鞋底缝合,二十天不到,一双新鞋子就做好了。母亲的鞋子多半是做给我们的。有的时候,母亲也帮着别人做,特别是有嫁女或者娶亲的,就会请母亲做鞋。这种鞋子是要讲究的,用料基本都是新的,绳子不能用麻绳了,必须用新的白线绳,鞋子的针脚是要有精美的图案的,毕竟是喜庆的事情,所以母亲做得格外认真,做好了,办事的人家会送一些白面馍谢母亲。
  有一段时间,父亲受伤在家,原本就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就更加困顿了,母亲就拿鞋子到集上去卖。母亲在街北头支个小摊,摊子上摆四无双布鞋,母亲就坐在旁边,仍旧低头纳着鞋底。下午放学,我和民去街北头找母亲,要钱买纸笔。母亲远远望见我们,就冲我们招手,等我们走近了,把钱递给我,然后看着民露着大拇指的鞋子,叹了一口气,从鞋摊拿了一双鞋子递给民。民是我最好的同学,从小母亲就去世了。民嗫嚅着说:“姨,我没钱!”“拿着!”母亲说:“姨不要钱,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民把旧鞋子脱下来,我提着扔出老远,民坐在板凳上边穿新鞋边呜呜地哭,后来民初中还是没有上完就当兵了,走的时候,母亲让我专程去送了一双布鞋给他。
  前段时间居然在街上看到民,民当兵后考了军校,在部队干了二十多年,两年前转业回来,说起过往的岁月,唏嘘不已。民问起母亲,说这么多年了,姨送他的鞋子他一直保存着,姨对他的好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说着说着,民眼泪哗哗,我也湿了眼眶。
  母亲做了一辈子鞋,到后来眼睛不太好了,她仍然脚手不闲,我给父亲买的皮鞋,她藏了不让父亲穿,母亲说父亲和我都是汗脚,穿着布鞋透气舒适。记得我儿子满月的时候,母亲背了个包袱进城,一拉开包袱,就滚出几双花花绿绿的小童鞋,有猫头鞋、猪头鞋、虎头鞋,有一双鞋头上绣着金黄的向日葵,城里的人啧啧称奇,我也没有见过,探寻的目光头投向母亲,母亲抱着孙子,悄悄的说:“那是等你生了女儿,给孙女穿的。”
  我在办公室放了一双布鞋,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母亲做的布鞋,母亲脑梗已经十几年了,这是母亲给我做的最后一双布鞋,办公室年轻人都羡慕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布鞋已成为一种时尚?我心里笑笑,我想告诉他们,穿着母亲做得布鞋,就像母亲时时陪伴在身边,每天都过得舒心,过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