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
作者:刘梓越 时间:2020-11-27 阅读:177

深入帮扶对象家查看补短板情况
我叫刘梓越,是黑石头镇党政办一名工作人员。
蔡小碑是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他家所在的陆坪村是黑石头镇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
蔡小碑是陆坪村最后未脱贫的28户64人中的一个,我第一次拿到蔡小碑资料时,心里一咯噔,40来岁,没有结婚,政府没给危房改造款之前,连房子都建不起,我大脑已经浮现了一个整天躺着晒太阳,什么也不做的懒汉形象。但我还是做好了打持久战、啃“硬骨头”的准备,心想无论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来,再高的“山”也得登上去。
今年年初第一次到蔡小碑家走访时,他正忙着建新房子,人很腼腆,但也精神,没有长久“等靠要”的懒散和戾气,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的想象。
看到我的到来,他笑了一下,算是打招呼。那天,我们蹲在他家门口说了很久的话。从蔡小碑口中,我了解了一些他过去的情况: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不认识几个字,常年在家务农,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家里一直住的是土墙房,夏天雨滴总是沿着旧电线跑;冬天屋子冷得像冰窖,寒风往骨头缝里钻。贫困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宽敞的水泥路修进了陆坪村;修水池,埋水管,哗啦啦的水流到家门口;借助政府补贴,建不起房子的贫困户也能建新房子;生病的人看得起病;再也没有辍学的孩子。蔡小碑是这场战役的直接受益人,政府为他争取了建房补贴,他家修起了新房子,吃穿不愁,还为他提供了就业岗位,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
新房修好那天,蔡小碑站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前对我说:“我没想到自己还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第二次见到蔡小碑时,他正忙着翻整家门前的几亩土地。
看到我疑惑的眼神,蔡小碑说:“我想种几亩辣椒,种包谷洋芋卖不上好价钱。”
“我帮你争取一万块钱的产业扶贫资金,你自己添补一点买两头能繁母牛愿意吗?”我问他。
“愿意!”我刚说完,蔡小碑就毫不犹豫答应了。
后来见蔡小碑,他已经搬进新房子,住了几十年旧房子拆了,产业扶贫资金买的两头牛被他喂得忒壮。
我问他:“你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难啊?”
蔡小碑连忙说:“没得没得,好得很了,房子有,吃穿不愁,看病也不愁,当护林员每个月还有800元的收入,今年肯定脱贫。”
又一次去他家时他没在家,我打电话问他在哪里,他说在村里帮人家打两硬化的地平,我到施工现场去看他。
一群人热热闹闹干得热火朝天,蔡小碑看起来很高兴。
“我现在在工地上做工,每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还管早晚饭哩。”我还没来得及开口问,蔡小碑就一五一十把情况给我说了。
从开始时带着工作任务,走访、签字、拍照、讲政策……到现在可以一起聊天,拉着家常谈着生活未来的期许,蔡小碑见到我不再是当初腼腆话少的模样,短短时间里我们从陌生人变亲人,我欣喜于这样的变化,我想扶贫工作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我的付出得到他们的认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