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2-01

王学亮:“跑断腿 婆婆嘴 敢碰硬”

作者: 时间:2020-12-01 阅读:158


   我叫王学亮,是毕节市督查考核局的一名干部,也是省委驻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队的一名队员。
  参加省委督战队,要先说说去年7月就在威宁石门乡开展的督战。石门乡是全省2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抓具体抓深入,市委成立督战组,由我带着4位同志常驻石门乡督战,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于是马不停蹄赶到石门乡,一驻就是9个月,共走访30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757户,白刀岭、仰天窝这些地名永远不会忘记,建养鸡场、河堤改造等件件事都还记得,都成为后来挂牌督战的预习功课。
  今年4月8日,我又有幸参加省委督战队,真的很荣幸,已经57岁全队年龄最大。督战工作不容我班门弄斧,必须踏踏实实,尽快进入角色,一入队就上场、一上场就获胜,好在有早年在乡镇当书记的经历,有之前石门督战的经验,走马就上任,轻车熟路。但我没有吃老本,虚心向队友学习,坚决服从领导安排,紧盯问题,深督细查,确保“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落到实处。
  我们组负责督战东风、麻乍、斗古、玉龙、中水5个镇和全县的产业发展,我始终坚持一天不能耽误、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当好参谋,团结队友,突出重点,督促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每天徒步20000多步,和队友一起每个村都跑了两遍以上,走遍每个组,大部分产业基地都走到,查实情、督实战、看实效,推动乡镇、部门作风实、效率高、成绩优。
  回想督战,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难以忘怀的还是“跑断腿、婆婆嘴、敢打鬼”。
  “跑断腿”就是多进农户,多去田间地头,坐在办公室,躺在床上,发现不了问题,必须多到边远落后的地方“察言观色”,多到农家“翻箱倒柜”。说实话,基层千头万绪,干部千辛万苦,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抱侥幸心理,有意无意绕开问题,督战就要多走多看,提高覆盖面增加深入度。
  “婆婆嘴”就是不厌其烦多讲多说,既督又战,既查又帮,督战不仅发现问题,还要指导解决好问题,不但要求重视整改,而且要教会如何整改到位。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转变生产生活习惯,必须让群众认同接受你,如果“井水不犯河水”,难免有人说“我家穷不关你事”“卫生差又不要你来住”。印象最深的是斗古镇宋尚军,因上级检查危房改造,他家未入住,当地干部被批评,他也被责怪,一直耿耿于怀。初次去,他坐着看电视头都不抬,妻子扫地也不吭声,我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厚着脸皮套近乎,夸家里屋外一尘不染,他妻子脸色才阴转晴,带着满屋子转。11月初又去他家,两口子笑眯眯留我吃饭。
  “敢打鬼”有点牵强附会,就是敢于较真碰硬,怕得罪人就贻误战机,手下留情就影响工作,至少不可能质量高、成色足。之前有的少数乡镇干部不怕查问题,但当反馈张三家住危房、李四家收入未达标时,他们却一筹莫展,我们只能严格按照纪律要求,一起解决问题。
  督战要对群众满腔热情,中水镇韩德相家无安全住房,就请村干部先借一套暂住,接着协调补短板资金建房。广州专家到威宁医疗扶贫,就通知麻乍镇禄绍贤,带两个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孩子到县医院检查......
  督战虽苦,其乐无穷。贵州省已宣布威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份满意答卷,渗透着威宁干部群众的拼搏,满载着组织和领导的关爱,凝聚着督战队员的心血。参加省委督战队,为威宁脱贫摘帽出绵薄之力,于我可谓:三生有幸,老当益壮;四肢无力,虽苦犹甜!
  虽没有故事,却好事连连。我们的督战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获得了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我不会自满,只会把这段经历作为今后工作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