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2-07

升级

作者:董建华 时间:2020-12-07 阅读:182


   从集镇出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爬上一个小山包,遇见一条水渠,沿着弯弯拐拐的水渠走四十多分钟,在水渠的尽头,有一山间小溪,小溪岸边的山壁中,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路,顺着小路向上爬两个小时,在云雾环绕的山顶,有一块平地,散落着几十户人家,据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为躲避战乱,逃进深山,后代子孙就世居于此,松一家人就住在其中。
  当年,如果村里女孩希望嫁给本村人,首选男人的必备条件就是能负重。连接大山与外界,仅有这条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的小路,乡亲们进出大山,沿着这条小路,肩挑背托,没有一把好劳力,很难在山中生存。
  松一米八的个子,身体健壮,能负重四五百斤,穿梭在山间的小路上,健步如飞。所以松还不到结婚年龄,就成了村里女孩子追逐的对象,刚跨过结婚年龄,就与同村姑娘小熙喜结良缘。
  当年,村里人住的房子以茅草屋为主,住上大瓦房成了乡亲们终身奋斗的目标,松结婚后,媳妇小熙跟着他住上了两间大瓦屋,让其她的姑娘既嫉妒又羡慕。
  在大山,能建一幢瓦房确实不简单,缺钱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建房可以借钱,等以后慢慢还,再说乡亲们对建房借钱,都很慷慨大方,只要有,都乐于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山里没有瓦,从山外背一次瓦回家,去来要一整天。
  大清晨出门,到晚上点灯的时候才能回来,而且沿路还要顺顺利利,稍不注意,脚跟不稳,身子稍有倾斜,背上的瓦瞬间就会消失在悬崖绝壁中。两间房子,几千块瓦片,令大多数乡亲望瓦兴叹。松的能干就在于他与别人不一样,他一天能背两个来回,每次都能顺顺利利背回几百块,所以他率先在村子里建起了大瓦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国家的扶持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修通了村子联系集镇的第一条乡间公路。
  公路修通的那一天,迎来了乡亲们只能在大山之外的公路上看见的尊贵“客人”-手扶拖拉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大山首次被“突、突、突”的拖拉机声音吵醒,乡亲们远远看见拖拉机,奔出家门,争先恐后地爬上拖拉机,感受不用走路就可从山下来到山上的神奇。
  从小就没走出过大山的王大娘,看到停在家门的拖拉机,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问司机:“这个怪物被你训得真温和,你叫它走,它就走,你不叫它走,它动就不敢动一下,它靠吃什么生活?”
  司机笑着说:“大娘,它吃油。”
  “怪不得力气这么大,吃的东西挺精贵的。”王大娘这句话至今还是全村人记忆犹新的经典笑话。
  修了路,几间房子的瓦片拖拉机只需跑一趟,而且从山外到大山只需个把小时,全村沸腾了,乡亲们掀起了建瓦房的高潮,不到一年时间,茅草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瓦房,松的房子没人羡慕了,但公路的路况差,经常发生安全事故。
  一次大雨过后,一辆收农产品的拖拉机在下山时,滑出公路,冲进悬崖,造成多人死亡,松的爱妻小熙就是在那次事故中坠崖身亡的。后来又多次出现安全事故,死亡经常与公路联系到一起,大伙谈车色变,忙碌了一段时间的公路,在完成了乡亲们住瓦房的心愿后,又开始沉寂下来,没人愿意维护,大伙也无钱维修,长久的山塌水冲,杂草丛生,公路再也不能行车了。
  邓小平南巡讲话,华夏掀起发财致富的高潮,山外的瓦房变成了小洋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景从教科书中走向了村子。
  乡亲们的心再次蠢蠢欲动,此时的松已老了,儿子小松早已瞧不起父亲当年引以自豪的瓦屋,小松的妻子出生于平原,结婚后回沿着小路来夫家,山中的美景吸引了这个大山之外的女孩,沿路拍照,美不胜收。
  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开始腰酸背痛腿抽筋儿,来时的好奇心一扫而光,坐在山中的一块石头上,再也不愿意挪动半步,小松好说歹说,背背抱抱,才将新媳妇带回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山后,十几年了,再也没回来过。
  公路不通,山上的单身青年男子不出山就成不了家,成了家,就不再回来了,乡亲们再次想到了那条曾帮他们圆了瓦房梦的村级公路,到处奔走筹资,一无所获,大家心灰意冷,不再奢望公路能通进大山。
  一个清晨,树上的喜鹊在村头一棵百年老树上蹦来蹦去,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久没听到喜鹊叫得这么欢了,难道谁家会来贵客?
  乡亲们从早晨盼到晚上,周围还是那几户人家,每家也没多添一口,乡亲们在失望中准备做完饭时,来了一群衣着讲究的人。他们进村后,主动和乡亲们打招呼,挨家挨户进门嘘寒问暖,自称是帮扶队员,来帮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这群人走进松的家里,松握着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我们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要能通水通路,发财就和上梯子一样了!”
  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掏出笔记,认真记录着松的呼声,晚上还住在松家里,第二天离开时,其中一位帮扶队员对松说:“您老放心,水泥路一定会修通的!”
  大伙半信半疑,以前也有干部承诺,一定修通这里的水泥路,十几年过去了,路还是老样子。没想到这群人离开后不到一个月,山中传来了机器声,修路的队伍进了山。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乡亲们从翻车死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新建的水泥路宽敞安全,从山上到集镇仅需几十分钟,瓦屋在一天天消失,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成了村庄的主流。松的儿子开着轿车,带着儿媳回来了,他们推倒松当年建的瓦屋,在原来的地址上建了一栋两层小洋房,儿媳还告诉松:“我们准备在城里和老家来回住,这里海拔高,特别适合种反季节蔬菜,我们准备在老家开发无公害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