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2-09

左正威:职场“小白”有了“非比寻常”的故事

作者:左正威 时间:2020-12-09 阅读:168


 

左正威(右)查看自来水管

  我叫左正威,是省级定点挂牌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督战队队员。刚刚参加工作就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真正成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奋战一百天,既觉得“度日如年”,又像白驹过隙,“辛苦并快乐着”,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995年出生的我今年8月来到威宁,成为督战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临时受命,既兴奋又紧张,既充满期待又倍感压力,兴奋和期待是我即将深入基层从事一份全新的工作,十分新奇,紧张和压力是源于我对脱贫攻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上,没有过多接触了解,更无任何实战经验。刚开始,白天进村入户走访督查,晚上整理资料“恶补功课”,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模式,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好在有经验丰富的督战队领导和队友悉心指导和自己十二分的努力,才迅速调整状态,适应工作节奏。
  督战中,既督又战,收获感悟良多,我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的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于我就是用情用心用力督战。
  多用情。俗话说:脚下沾有多少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情。密切联系群众,不仅仅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了解基层群众生活情况的重要法宝。每次进村入户,详问群众“通水没有、住院报销没有、务工工资得到没有、还有什么困难”,满腔热情搞清楚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工作中带着感情,换位思考,如养殖大户环境卫生难清理,我们通常鼓励:“你家不错,但有空时再整理哈”。在中水镇烽火村走访时,得知一贫困户的孩子患病,无钱医治休学在家,我们组李东根处长自掏腰包、慷慨解囊,还联系省医专家会诊,小女孩现已重返校园。这每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心系人民安危、情牵群众冷暖的真情再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对他们倾注多少真情实感,就能换回多少点赞,就如我们回访时,群众总是热情招呼剥核桃、吃花生、摘苹果,那一刻觉得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多用心。具体工作中,我老老实实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扑下身子,带着真心去融入群众,与老乡多说“土话”,与百姓坦诚相待,吃得下“闭门羹”、听得进“牢骚话”。还记得斗古镇上关村一农户,由于家庭成员间的小误解,危改房中途停工,俩老人斗气住在危房中,我和队员王学亮副局长第一次上门,当时其儿媳抵触情绪大,多话没有就一句“没钱装修房子”,我们吃了“闭门羹”。但学亮副局长苦口婆心既夸环境卫生好,又夸小两口勤劳能干,我也用心思考,学着循循善诱说明利弊,最终其儿子勉强答应尽快装修新房让老人入住。一个月后我们进行回访,其儿媳态度发生了360o大转变,热情招待我们,还带着去看已拆除的危房、老人入住的新房,一大家人幸福和睦。
  多用力。针对现存问题,在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多用力,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在走访玉龙镇沙田社区时,发现红岩组独居山沟,之前由于农户不足30户暂未纳入组组通项目,整组20多户人家只有一条崎岖狭窄、弯多坡陡的乱石烂泥路作为进出路,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难以运进,群众种植的农产品难以运出,下雨天路面泥浆淤积,孩子们上学弄成了“泥娃娃”,“出行难”极大挫伤孩子们读书学习以及村民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经督战队的多方反复协调,投资100多万元,这条通组路于10月份彻底打通。老乡们感恩的话语、满意的笑容,让我们心里既温暖又踏实。
  现在督战的各村组路通了、水通了,原住在土坯房中的老乡也搬入新房中,有的还搬到县城漂亮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有学上,还享受教育资助,自己也有活干,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媳妇跑”,生病住院有合作医疗报销,农村人居环境也旧貌换新颜。看那田间地头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听那老乡们句句感恩与夸奖,我感慨万千,既亲身感受乡亲的质朴和善良,又体味督战的不易和甘甜。
威宁督战的日日夜夜,书写了我炽热岁月的精彩华章,也留下了我25岁青春的美好记忆。面对地域气候差异、陌生的工作环境及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有过委屈,有过无奈,有过辛酸,但绝没有半点退缩和逃避,始终用情用心用力,一如既往,一战到底!11月23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威宁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作为督战队员,我心潮澎湃。
  真心感谢督战队领导和队友们的关心帮助,感谢威宁干部群众的认可支持,感谢威宁督战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如此近距离参与脱贫攻坚,如此长时间接触父老乡亲,让我这个职场“小白”青春里有了“非比寻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