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村变了一个样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威宁融媒记者 祖海雪 时间:2020-12-10 阅读:173

仙水村一角
初冬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云贵乡仙水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分布其间,在寒雾笼罩中若隐若现。
“以前下队走访要穿雨靴,现在穿拖鞋都能走了!”刚到村委会,云贵乡挂职党委副书记林文虎难抑激动之情,生动地讲述村里的巨大变化。
2019年6月19日,对于主要负责联系仙水村的林文虎来说,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他第一天到村开展工作。刚到仙水村,就被一路的景象震撼到了:尽管组组通公路已通达各个村民小组,但不少进寨路和串户路的路面依旧坑坑洼洼,要是阴雨天气的话,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不穿雨靴根本没法行走。
“村民出行都困难,谈何脱贫?”那一天,林文虎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条路成为群众脱贫的“拦路虎”,摆在群众面前,压在干部心里。
要致富,先修路。为解决群众出行难,林文虎在与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们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准确掌握问题短板后,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项目申请报告。今年1月,项目得到县扶办审批,拨付扶贫项目资金212万元,用于解决仙水村进寨路修建以及串户路、农户院坝硬化问题。
村里要修进寨路的消息传到了铧匠组,眼看着一直困扰村民出行的834米的泥巴路即将硬化,涉及的32户村民非常激动,自觉轮换投工投劳参与前期的路面铺垫。“修好了路大家都受益。”参与修路的村民龙银忠高兴地说。
5月底,进寨路与“两硬化”工程完工,其中,串户路和院坝硬化面积达4.1万平方米,实现了“两硬化”户户通。后在云贵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补齐了剩余部分“断头路”,全村基础设施迎来蜕变。
“以前走的是毛路,七八月份下雨的时候,路面不平,走哪里都不方便。” 想起以前的出行条件,村民王国友有说不完的辛酸。“出门必须穿水鞋,泥巴深的地方能淹没膝盖。”
如今,路修通了,院坝硬化了,不仅打破了群众出行的桎梏,也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一天,路修到了家门口,太方便了。”王国友说。
制约村民出行的交通瓶颈被打破,是仙水村498户村民期盼多年的夙愿,但村里的幸福事可不止一件。
自年初全省启动挂牌督战以来,仙水村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全力补齐住房、医疗、教育和安全饮水等短板,为村民的幸福加码。
过去,卡别多组取水困难,人畜饮水多依靠“房檐水”“望天水”的收集。
“没水的时候,只能去山上的山塘挑水,来回一个小时,有时候还没有水。请人用拖拉机一次只能拉1吨,一回的运费80块钱左右,成本太高。”村民王朝国说,虽然之前村里修建了一个高位水池,但要覆盖卡别多、塘边、坪子3个村民小组,由于管护机制不到位和用水需求过大等原因,很多村民背水吃、拉水吃成了常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难,村里申请项目资金,新建了两个安全饮水工程,把水管牵到了每家每户。王朝国还被聘请成为了村里的管水员,负责管道维护工作。
“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再巡查,保持手机不关机也不停机,随时接听农户的电话,及时给他们抢修 。”王国友说,以前为了吃水费了很大的力,现在的工作虽然累,但很值得。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村民房屋功能不齐全、住房跑风漏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全村6至16周岁适龄儿童确保辍学动态清零;全村实行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保证老百姓有病看得起,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今年70岁的苗族老人杨志美独自带着孙女生活,没有劳动力,家徒四壁。在好政策的帮助下,孙女上学有补助,家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政策太好了,让我的家变了一个样。”谈到家里的变化,杨志美嘴里说的全是感谢的话语。
正如杨志美老人所言,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让仙水村彻底变了一个样,全村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达到脱贫标准。
与此同时,村里设立“红黑榜”等奖惩机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庄环境越来越美。紫皮大蒜、魔芋、烤烟等产业也在同步推进,群众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