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实践: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典型
作者: 时间:2020-12-15 阅读:164
毕节实践: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典型
毕节日报记者 孟性荣
11月23日,“纳雍、威宁、赫章退出贫困县序列”的消息令毕节试验区各族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从“去不得”到“了不得”,“纳威赫”的出列,标志着包括黔西、大方、七星关、织金在内的毕节7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喜讯传来,乌蒙沸腾。千年圆梦,就在今朝。
这是乌蒙山腹地这个冬天里,最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
这是创造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章节里,毕节实践的宏大史篇。
至此,千百年来困扰着乌蒙儿女的贫困标签,已成历史;千百年来遥不可及的小康梦想,触手可及!
地处西南腹地的毕节,北临蜀水、西拥滇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
然而,境内壁立千仞、沟壑纵横,不仅挡住了毕节人通往外界的路,更束缚了乌蒙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2014年年底,毕节仍然有165.9万贫困人口,是贵州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市州。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毕节如何作答?事关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大局。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逆境而上,勇担使命,历来是毕节试验区人民的优质基因和精神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乌蒙大地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波澜壮阔的扶贫壮歌,在2.68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奇迹。
毕节实践,是在基础设施“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挂牌督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最佳注脚,也因此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法和经验,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夯实基础破瓶颈:让前行征途不再“山高路远”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毕节之贫,贫在基础设施薄弱。
其中,“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山阻水隔封闭环境,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穿越历史时空,从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代兴建“龙场九驿”“茶马古道”等壮阔历史画卷中走来的毕节,从未放弃过追逐便利交通的梦想,无论是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还是成贵高铁上的风驰电掣,历史与现实共同交汇成了一部毕节人同心攻坚、后发赶超的交通奋进史。
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结束了“零高速”的尴尬历史。
2015年10月22日,随着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更为贵州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12省(区、市)第1个县县通高速省份贡献了“毕节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里程达3.3万公里,其中高速路达981公里。
地上的路不断延伸,“天上的路”同步启航:2013年6月16日,毕节飞雄机场正式通航,打通了毕节对外联系的“空中走廊”。
一跃迈入“云上交通”航空时代的毕节,目前可直飞“北上广深”等21个城市,通过通程航班可通达94个城市,成为展示毕节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高速公路“县县通”、空中走廊“线线红”背景下,随着2019年12月16日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山区高铁”的成贵高铁通车,古老的乌蒙山迎来了呼啸驰来的“和谐号”,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至此,毕节铁路运营里程已达538公里,从“脚无寸铁”到铁流滚滚,乌蒙大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冲破关山万千重,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毕节,在交通建设上打了一个彻底的“翻身仗”,立体交通网络带来的红利正持续释放。
交通大动脉交织成网,毛细血管也在不断疏通。近年来,毕节通过抓实普通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以及县道公路提级改造,加快通乡、通村、通组路建设,在乌蒙山乡织起了一张张交通网络。(下转2版)
(上接1版)
其中,毕节大力实施的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是广大群众最急需、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对解决好脱贫攻坚中最突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毕节按照“整村推进”“整乡推进”的方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养并重,强化监管,确保30户以上村民的自然村寨通公路,强力推动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目前已建成“组组通”公路1.46万公里,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连心路”“畅通路”,为毕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毕节还修筑了6756公里的产业路,463公里的景区旅游路,314公里的能源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打通交通制约的毕节,前行的征途不再“山高路远”,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壮大产业拔穷根:让群众增收有“靠山”
大雪时节,万物冬藏。但在毕节的山山水水间,依然随处可见丰收景象。
在金沙县平坝镇石苍林场,600亩铁皮石斛进入采摘期,技术人员正指导务工群众采收鲜条。首获丰收就获利颇丰,让当地群众高兴不已。
在黔西县五里乡金鸡村,部分游客漫步在百香果基地,体验采摘乐趣。1000余亩百香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保障。
产业发展绘新景,群众生活有盼头。这是近年来毕节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打造群众增收“靠山”,“农”墨重彩发展现代农业结出的丰硕成果。
毕节之贫,贫在产业结构滞后。
产业是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毕节充分利用特殊的气候条件、海拔落差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有利条件,按照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紧扣产业“八要素”,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聚焦关键少数、聚焦经营主体、聚焦主导产业、聚焦技术指导的思路,突出规模示范、产业示范、管理示范、效益示范,强力推动产业扶贫。
数据显示,毕节累计调减低效农作物434万亩,深入实施农业产业“55441111”工程,共发展500万亩马铃薯、500万头牛、400万亩特色经果林、400万亩蔬菜、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茶叶、100万亩皂角、100万亩刺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毕节按照“查缺补漏、巩固提升、优化产能”的要求,以坝区农业为主攻方向,聚焦全市12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补足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持续推动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其中,12大产业累计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2.5万人,实现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全覆盖,为广大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易地搬迁挪穷窝:让新市民开启幸福新生活
“今天拿到房产证后,心里特别踏实,感谢党的好政策。”日前,在威宁自治县雄山街道小康馨区安置点,拿到不动产权证的唐秀珍高兴地说。
来自威宁自治县二塘镇的唐秀珍,2018年从大山深处搬进了县城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新房替代了之前简陋的老屋,再加上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发有盼头。
唐秀珍生活上发生的改变,只是毕节32万人的缩影。
毕节多山。广大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人们,虽然勤劳、顽强,但艰苦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在付出极大的艰辛后,仍然没能摆脱贫困的生活窘境。
毕节之贫,贫在居住环境“先天不足”。
如何绝地突围?
2015年,作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破题良方”,“五个一批”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而在“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中,易地扶贫搬迁被视为“挪穷窝”的重要一环,成了毕节32万深山区、石山区群众的共同愿望。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十三五”以来,毕节在乌蒙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史诗般大迁徙。
毕节切实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统筹恒大集团帮扶力量代建援建,以“六个坚持”贯彻始终,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等各类“头等大事”,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如今,在毕节的版图上,1591个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自然村寨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39个现代化的集中安置点。
从深山到城镇,从闭塞到开放,32万余人集体搬进了新家,挪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话一方人”的穷窝。
从“忧居”到安居,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搬迁彻底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楼上生活,楼下生产,为大家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从解决温饱到逐梦小康,在一系列后续扶持措施的帮助下,广大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就业增收有保障,全面小康步履铿锵。
“3+1”保障补短板: 让发展红利全民共享
“现在用水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了,干净不说,用起来还很方便。”日前,在大方县理化乡大塘村上坝组,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村民曾玮满脸高兴地说,“以前群众多半用的是‘望天水’,遇到干旱的时候,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一个来回要一个小时左右,费时费力,耽误农活。”
今年年初,在脱贫攻坚补短板政策支持下,大塘村22个村民组全部安通了自来水管,群众彻底告别了“吃水难”,喝上了“放心水”。
这是近年来毕节持续补齐“3+1”保障短板,增强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毕节之贫,贫在教育、医疗、住房和农村饮水安全等短板突出、欠账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持续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近年来,毕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围绕打赢“113攻坚战”目标,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定“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上,毕节通过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短平快”产业,有效增加收入;通过抓好劳务培训,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开发护林、护河、护路等“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让群众就近就业,着力解决群众收入达标,有饭吃、有衣穿等问题。
在补齐“3+1”保障短板上,毕节坚持义务教育保障标准,确保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坚持基本医疗保障标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确保有地方看病、有条件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方便看病;坚持住房安全保障标准,全面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三改”整治任务,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09万户、老旧住房整治2.27万户;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73处,解决了14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如今,乌蒙大地不仅山乡巨变,广大群众也换了种“活法”,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毕节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的征程中努力创造更多新的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