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毕节精神:用担当书写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时代华章
作者: 时间:2020-12-16 阅读:174
新时代毕节精神:用担当书写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时代华章
毕节日报记者 刘燎
12月10日下午,七星关区生机镇庆坪村西山坪组,果农许明祥的柑橘基地里欢声笑语。
从毕节慕名前来采摘椪柑、脐橙的两批共21名客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柑橘,一边把采摘好的柑橘装进提篮里。在许明祥妻子的协助下,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每人几十斤不等的柑橘就全部准备就绪。
在客人采摘柑橘的过程中,许明祥用塑料布扎紧竹篮口,背上150斤左右的竹篮,骑上摩托,越过山间小路,将这些柑橘送到1公里多外的公路上,称量、计费、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我家5口人要收8000多斤稻谷,一天背四回稻谷,累得不行,收入还不高。现在公路修通后,家家户户都是用摩托车运,我一天可以跑30个来回。一年下来,我的桃子、李子、西瓜、柑橘等可以卖20多万元。”
许明祥一家如今丰收的柑橘、果李,在几十年前是不可奢望的事。那时,地处赤水河畔的生机镇5个村,是典型的“眼望河水喊口干”的贫瘠村落,靠天吃饭,入不敷出。
从1954年到1976年,在这22年的时间里,英雄的老一代生机人在身处困境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战天斗地,他们或穿着草鞋,或打着赤脚,手拿钢钎,肩扛锤子、錾子,用自制的“黑火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十大沟渠,在荒山野岭间修筑了八大水库,成为毕节乃至贵州水利建设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铸就了毕节绝地突围自力更生的“天渠精神”丰碑。如今,受益于这些“绝壁天渠”,生机镇赤水河沿岸5个村的山野变成了稻浪翻涌、瓜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青山绿水是根本 种树护林勇担当
如果说“天渠精神”是一种壮士断腕、向死而生的绝地突围,那么,用毕生的精力带领乡亲们种树、护河的文朝荣、罗光贤等人,则是深明大义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勇于担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物化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赫章县河镇乡的海雀,彝语的意思是“一个山塘接一个山塘”的村寨,但海雀不但没水,还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上世纪80年代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全国。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雾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段顺口溜,就是海雀村当时极度贫瘠的真实写照。当时,由于过度垦荒,海雀村生态环境极端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不足5%。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3元,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
为了改变这种“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也没有一家有一张像样的床或被子”的现状,当时的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就带领村民种树,他认准一个道理:“只要山上有树,就可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树一棵棵种下去,山一片片绿起来。文朝荣带领群众在荒山上种植华山松、马尾松共13400亩,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4%;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33元增加到2019年的16200元。今年8月,海雀村260户995人全部脱贫。如今的海雀村,已从“苦甲天下”到户户小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朝荣也被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1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大方县光华村,有一位被称为“格里河的守护神”的老人,他就是有40多年“村官”生涯的罗光贤,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修公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以外,他更多精力和心血,几乎倾注在对格里河的管理保护上。
格里河全长87公里,流经大山、长石、果瓦、瓢井、达溪、三元、星宿7个乡镇27个自然村。未实行河长制以前的,格里河一度污染严重,居民生活垃圾大多倒在河里,沿河养殖场、厕所的粪便也直接排到河里。
“格里河流域涉及两三万人的饮水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把管护工作细化再细化,落实再落实,这不光是哪一个人的责任,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万一管理不好,影响发展,影响健康。”
在数十年的坚持与奉献中,罗光贤得罪过亲人,负过伤,但他却初心不改,一往无前。在他的带领下,以前脏乱不堪的格里河,现在成了沿河两岸村民的饮用水,而且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如今,光华村8个村民小组已经实现了组组通乡村公路,村内建起了农贸市场,开办了“黔诚连锁超市”逾百户,销售金额上亿元,村民们就此摆脱了贫困。
其实,像文朝荣、罗光贤这样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老愚公,毕节还有很多,如绿遍荒山人未老的大方县六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彬、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明珍、织金县熊家场乡的绿化“愚公”王常鹤、金沙县“辞官只为多种树”的杨明生……他们,以为民谋利、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共同撑起了毕节的一片蓝天。
学成归来带民富 不忘故乡养育恩
跳出穷山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是无数农村孩子勤奋苦读的梦想。然而,当一些学子把学有所成回报家乡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时,他们的担当和格局就让人心生敬佩。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村委会主任张凌,是一名“80后”的返乡创业青年。2006年,他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猫场镇箐口村第一个大学生。然而,家境贫寒的他,当时除了亲戚朋友的帮助,箐口村“两委”还发动党员群众捐钱,资助他解决上大学的入学费用。2010年,张凌大学毕业后,辗转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多家公司,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7年3月,张凌在家乡猫场镇党委政府的邀请下,毅然决然地将在贵阳开办的公司委托给他人管理后,回到家乡箐口担任村委会主任。
在张凌的带领下,箐口村的民心凝聚了、人力资源整合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短短几个月,箐口村“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村民从原来的“等靠要”变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全部种上了经果林。目前,张凌已带动全村215户种植猕猴桃1250亩、布郎李800亩、青脆李1500亩和樱桃400亩,养殖中华蜂近800箱,初产期可实现总收入300.5万元,户均增收4800元。
张凌用他果敢的工作作风和不菲的业绩,诠释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责任和担当,在家乡的山山岭岭和广袤的田野间抒写了一份优秀的人生答卷。
而在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威宁,更有一名新时代“知青”的“娃娃支书”,他心系家乡,团结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今年27岁的胡钧溥,出生在威宁的一个普通家庭,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家乡最偏远的石门乡工作,当起了村支书。
从大学生到村支书,从都市到乡村,在胡钧溥看来,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国家号召大学生们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成才,这就是年轻人的选择和使命。”
2016年12月,胡钧溥到团结村报到,这个边远的村子顿时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讨论着这个新来的“娃娃支书”:“一个大学刚毕业,在城里头长大,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娃娃,能有啥子能力?能吃苦不?”
但刚到村里的胡钧溥请上村主任与副主任,一个组一个组地走访,用6天的时间走完全村的6个组。后来,他又与村“两委”一起,挨家挨户地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状况,渐渐地在他心中描绘出团结村的地形图和“民情”图。
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如今,为民解困不辞劳,工作作风踏实的他赢得了全村群众的赞誉和拥戴,昔日沉闷的乡风乡情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代“知青”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