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松:从南明河到牛栏江,这决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作者:钟磊 整理 时间:2020-12-18 阅读:211

彭茂松(左一)与老师们一起深入贫困户走访
他叫彭茂松,今年54岁了,是一名来自贵阳市白云区第八初级中学的脱贫攻坚扶贫支教者。历任班主任、英语教研组长、英语教师……
2020年8月,受省教育厅派遣,贵阳市40名教师赴威宁县参加脱贫攻坚扶贫支教,彭茂松老师荣幸成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的其中一员,目的地是威宁县斗古镇斗古中学。
从南明河到牛栏江,这决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8月25日接到通知,8月27日到达目的地,一路风雨兼程,开启了一年一度的脱贫攻坚扶贫支教工作。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每一个教职工都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完成教育保障任务,务必使斗古镇辖区内教育脱贫达到国家验收标准。”这是斗古中学校在8月29日召开教职工大会上的要求。
散会后,彭老师感到紧迫,感到压力。于是,他立即向学校领导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熟悉情况的老师们沟通,很快就完成从都市名师向乡村英语教师的转变,尽快融入斗古中学新群体,把南明河畔的先进教学方法根植于牛栏江边。
通过开学一周的忙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走上正轨。通过核对复查,彭茂松老师发现七年级(5)班学生陈转花未到校就读,有辍学迹象和风险。
陈转花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兄妹8人、父母2人共计10口人,其父爱喝酒,不支持子女上学。
9月8日上完课后,彭老师请向导老师一同赶往松山村走访了陈转花一家。一是动员陈转花返校,二是开展全排全查,核对教育保障明白栏与连心袋是否与事实相符。
山大沟深,路陡狭窄。“我想读书……”进门时,没见陈转花,躲起来了。找回家来,挤出这么一句,早已泣不成声,眼里饱含着委曲的热泪。
通过走访聊天和动员劝告,其父母同意让陈转花继续上学。当晚,彭茂松老师和向导老师把陈转花接回学校,妥善安置吃住,并勉励陈转花安心学习。
以后,每到周末,彭茂松老师都坚持下村,与向导老师一起先后到干沟村、石营村、米乐村、松坪村等,入户走访、核对资料、到村摸排,常常深夜才返回学校。工作中,重点核对学生教育保障明白栏,核对教育资助各款项是否到位,核对查看连心袋所有资料是否规范完善,进而查缺补漏、整理归档。
“积极备战,迎接省第三方评估验收检查,绝对不能让教育保障出现任何问题,必须达到零问题过关。”这是集结号,也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
10月31日,这是白热化大决战的一天。斗古镇教管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全员参与,全力冲刺,分组分任务重点突击。
彭老师所在的工作组,目标是排查石营村和米乐村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职业学校、大专、大学)20多户学生的教育保障明白栏和教育资助情况,检查连心袋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20多户,听起轻巧,实施却难。一路险陡,饥肠辘辘,起早贪黑,道不尽的辛酸。
施少林一家,米乐村人,独家独户搬到土地山反背居住,距村中心将近十公里。漆黑的夜里,工作组凭着手电筒和手机照明,一脚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的沿着山里的小路向山上摸索前进,慢慢攀爬,翻山越岭,汗流浃背。当爬到施少林家门前,看见有灯光有人在家时,工作组一行如释重负,说不出的喜悦。核对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保障明白栏和连心袋与实际情况相符后,工作组在他家房前合影留念。这是脱贫攻坚中遇到的最难走访的一户人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工作组又连夜去了朱四四家。听群众介绍:“男人十多年前外出至今杳无音讯,一个弱智女人撑起这个家,两个孩子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个都在威宁八中就读高中,成绩都很优秀。”工作组核对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保障明白栏和连心袋,确认无误后,向朱四四告别,又继续前往王美福家。
“真想不到54岁的彭老师那么厉害,一直同工作组不停翻山越岭走访一整天,没有被累倒,仍然勇往直前。”随行的老师打趣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