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瑞璟:心系群众真帮扶 情暖民心助脱贫
作者:张玲芬 整理 时间:2020-12-21 阅读:190

宫瑞璟给文炉村凉水井组贫困户朱加富、朱加顺送电视
我叫宫瑞璟,是县房产局2019年选派海拉镇文炉村驻村第一书记。
今年47岁的我在2018年8月就到猴场镇木块村开始驻村帮扶工作了。
猴场镇木块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深度贫困村,80%以上的村民都是彝族。为更好开展工作,我通过走访了解并配合镇党委考察动员三名村中综合素质较高、语言沟通方便的优秀年轻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情帮扶困难群众。
要想让贫困群众脱贫就得先弄清致贫原因。通过走访木块村全村246户1186人,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掌握村情民意,我“对症施策”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为本村贫困大学生争取助学金1.3万元,为特殊困难家庭争取“救急难”等补助等5万余元,再次精准识别,把3户14人增补进精准扶贫系统,通过走访调查,把13户老弱病残的困难群众,申请为低保对象,享受到国家政策……看着木块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我知道我的扶贫之路也会越走越光明。
根据组织安排,2019年7月我再次深入距县城120多公里、海拔2700米的深度贫困村海拉镇文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进文炉村,我就把县乡下派的驻村干部、村两委、包村干部和全体党员有机整合拧成一股绳,多次召开会议共商文炉村的发展,为文炉村的攻坚工作筑起坚实堡垒。同时,我还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造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名。
土地是群众的根,产业是农民的本。为探寻文炉村产业发展良策,经过细致调研和分析,确定了文炉村“2+1+1+N”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模式。“2”是引导贫困户户均养殖2头能繁母牛;“1”是引导每户贫困户至少种植1亩以上的党参;“1”是引导每户贫困户种植1亩以上的经果林;“N”是动员劳动力较多的家庭外出或到乡镇周边务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2+1+1+N”的发展模式让文炉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户增收渠道更加多样化,收入更加有保障。
人到中年,肩上的担子自是不轻。尽管我自己家中有年仅10岁的女儿无人照顾;身患前列腺癌、骨癌、淋巴癌晚期的老父亲也需要照顾,但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还是将对家庭的亏欠深藏于心,而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留给了文炉村的父老乡亲。
“我们全家都很感谢宫书记,先前她为了我父亲的病四处奔走帮忙。虽然我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宫书记还是把我们当家人一样经常来看望我们。”这是因患“尿毒症”去世的贫困户陈乖保女儿陈满聪的肺腑之言。
一年前,凉水井组35岁的陈乖保患了“尿毒症”不愿继续医治,看着年轻的他痛苦的样子,我很忧心,多次到他家去与其聊天开导,还劝他去医院透析治疗,延长生命陪几个幼小的孩子长大。为消除他的经济忧虑,我帮助他收集相关材料填写“救急难”申请表到县民政局申请补助;又去威宁便民服务中心为其办理合医报销手续。后来陈乖保不幸去世,我把准备支持他治病的一千元送到他家中,看望安慰他的家人。
特困户朱加富与有智力障碍的妻子女儿挤住在窄小的土坯房里,我帮助他们一家筹资建房;60岁的贫困户何留芝,患有肺心病等多种疾病,因晕车严重一直没有外出医治,我联系来海拉走访的省医专家到家里为其诊治,并多次动员外出就医,经医治病情大大好转;独居老人朱家顺种植的党参丰收了,我联系亲朋好友购买并帮忙邮寄。事后听到群众们一句句感谢的话语,让我坚信只要真心对待、真情帮扶群众,就一定能让群众幸福起来、温暖民心。
驻村两年多以来,工作有辛苦、有孤独,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爱农村,也爱农民,更爱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