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农产品实现“惊险跳跃”
作者: 时间:2020-12-21 阅读:182
乌蒙深处的毕节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走稳走好从“地头”到“市场”这段路,强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乌蒙山区农产品实现“惊险跳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诗宗 刘莹 谢朝政 王淑宜

双龙镇高山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何欢 摄)

双龙镇高山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何欢 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商品到货币,“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核心是推动农业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促进“农产品—商品—货币”的流通,实现“惊险跳跃”。
藏于乌蒙深处的毕节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貌和“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闭塞环境,让毕节成为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与贫困相对的,却是大山里蕴藏的丰富资源——这里立体气候突出,生物资源多样,众多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关注毕节,他殷殷嘱托:“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毕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八要素”,落实“五个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个转变”,让乌蒙山区农产品实现了“惊险跳跃”。
“买”与“卖”蕴含的市场逻辑
去年岁末,威宁自治县特色农产品亮相广州和东莞,一场推介会让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高原坝区的冷凉蔬菜,成为沿海餐桌上的“抢手货”,仅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三白”蔬菜采购协议就达成21个,金额12亿元。
平日里值不了几个钱的蔬菜竟然“卖”出亿元产值,着实让不少人吃了一惊。
“小蔬菜也有大市场”。威宁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启情,深刻地感知了“买”与“卖”蕴含的市场逻辑。她告诉记者,规模化生产加上精选包装,才能真正让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变现”。
曾经赔得血本无归的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借力”村党支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农民、发动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精选包装的“双提升”,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已超过4500万元。
威宁的“蔬菜”与广东的“市场”,并不是简单的“买”与“卖”关系,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市场逻辑——
从供给侧来说,“村社合一”实现了高山冷凉蔬菜规模化发展,加之充分利用夏季蔬菜供应短缺的“时间差”,威宁蔬菜形成“卖方市场”;从需求侧来说,精准细分市场的精选包装更提高了蔬菜的“身价”。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发力,让威宁的农产品实现了“惊险跳跃”。
在毕节,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各有各的方法:
赫章小香葱针对广州、重庆、上海等地对香葱的不同口味需求,精准种植实现“无缝对接”;
大方辣椒按照统一标准分拣打包,抢第一时间发车运往珠三角地区,“鲜”是价格的最大保障。
在毕节,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拥有畅通的物流保障:
距杭瑞高速毕节收费站不到2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毕节配送中心内,配齐了检测、包装等服务功能,这是全国首批设立的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之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善,毕节已有7家企业21个产品成功入围。
在毕节,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也是农村产业革命成果的“惊艳亮相”。截至10月底,毕节农产品省外销售89.11万吨,金额47.7亿元。
“入”与“出”背后的产业智慧
“农业‘向黔看’”,最近在广东涉农企业家群体里口口相传。市场嗅觉敏锐的他们纷纷进驻乌蒙山区,寻找农业发展“新蓝海”。
广州江楠集团是“最早吃螃蟹”的企业之一。该集团瞄准乌蒙山区冷链物流的短板,在威宁自治县投资25亿元建设了西南最大的蔬菜产业物流园,集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大数据功能于一体。目前,一期已经投入运营,日分销和深加工量可达5000吨。
江楠集团的“入”,是为了更有保障地“出”,筑牢了乌蒙山区农产品“惊险跳跃”的基石。
被业内人士称为“南瓜大王”的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8年“入黔”,在织金县发展南瓜产业,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签下收购订单。去年,更是掷下6500万元,发展深加工,南瓜条、南瓜颗粒、南瓜粉等商品一上市,就畅销韩国、日本等地。
为了更有质量地“出”,毕节也着力为农产品“梳妆打扮”:
——刺梨不再是山间野果,摇身一变成了刺梨原汁、浓缩汁、含片等10余种产品,绿色健康的刺梨加工产品备受青睐。
——马铃薯不再是土疙瘩,通过精深加工,马铃薯精粉、速冻薯条、膨化休闲食品等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入”与“出”之间还传递着更多惊喜:不少当年走出大山闯世界的能人,纷纷回来了。
赫章县的陈润华博士毅然辞掉在上海一知名高校专职研究员职务,返乡建起了上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他眼里,自己走出大山,仅仅改变了一个家庭,只有乌蒙山区农产品“惊险跳跃”,才能带动一方致富。(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