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开好群众会,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
作者:王超 时间:2020-12-25 阅读:204

王超(左)组织文明监督员进村入户宣传脱贫政策
我叫王超,是板底乡的一名包村干部。
今年3月,我从一位负责会议会务、上传下达的办公人员有幸成为亲自参与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的一线指挥员,这一角色的转换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所包的村叫曙光村,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傩戏“撮泰吉”的发源地,全村共有572户2676人,其中贫困户272户1491人。
有困难才有动力。群众会是我工作制胜的不二法宝。在工作中,我把群众当亲人,带头谋发展,用心去帮扶,真心做实事;遇到难事有分歧的事就开群众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群众会,一件又一件群众的大事难事的解决,曙光村实现了质的飞跃。今年10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部脱贫。
曙光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土地资源困乏,土地因岩石裸露和土地石漠化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产值较低、产业破碎,年轻力壮的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打工来补贴家用。贫困、无产业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
如何打破曙光村传统的种养殖模式,有效突破产业致富的瓶颈?曙光村曾经尝试过,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要发展产业,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还得先听听群众的意愿和心声。
群众大会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不知有多少个白天和黑夜,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各个村民小组开起了群众会。
“我们按照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原则,根据曙光村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由村两委协调筹资创办生态鹅养殖合作社发展养殖,产生利益部分的60%将直接分给还未脱贫的群众。”村党支部书记邱志威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和支持。自此,“党建+”的产业发展模式陆续在曙光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曙光村,背靠百草坪,历来就具有畜牧养殖的传统和优势。然而,村民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薄弱的放养模式导致了村寨的进寨路、串户路粪便堆积,垃圾成堆。
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实现百姓富的同时也让村寨美起来,成了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群众会是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最佳途径。
曙光村九组村民王朝林,长期酗酒导致家庭破裂,妻子外出十几年未归。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还有他那脏乱差屋子,成了别人眼中可怜可恨的家庭。我多次与他交谈,并真心邀请他参加了群众会。并把他纳入公益岗位,负责整个寨子的环境卫生。如今,王朝林的思想意识得到根本改变,家里随时打扫得干干净净,致富奔小康的动力也有了。
一次次群众会,一条条建议,曙光村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全县环境卫生整治现场会的观摩点。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群众美好生活的起点,接下来我将持续用开好开实群众会、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听民声、解民愁、带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