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2-29

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制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作者: 时间:2020-12-29 阅读:167


 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制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5日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毕节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毕节实际,就制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即将彻底撕掉毕节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8.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4820元、1121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5%、10.1%。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幅居全省第二。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尽锐出战、重点突破、精准到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五年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32.48万人,减贫人数、搬迁人口全省最多,278.52万群众喝上了卫生水、安全水、放心水,建成农村通村、通组公路近3万公里。精准识贫“四看法”、就业扶贫“十大员”成为全国典型,黔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三是产业革命实现新突破。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大力实施“55441111”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农业总产值从507.3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发展壮大十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持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及电厂燃煤机组改造,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健康医药等新型产业加速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阿西里西·韭菜坪、九洞天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百里杜鹃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9%提高到50%左右。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河(湖)长制,率先在全省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从48.04%上升到60%。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2.5%,中心城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以上,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绿色发展的底蕴和成色更足。
  五是基础供给达到新水平。深入实施“六网会战”行动,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不断突破。铁路运营里程达538公里,毕节迈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81公里。毕节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134个城市,威宁机场开工建设。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县乡公路改造提质加速。基本建成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基本实现“乡乡有稳定水源”。电网、通信等保障加速完善,电力装机1470万千瓦,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成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六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切实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推动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举措和试点在毕节有效落实,积极谋划推出122个方面353项改革事项,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把支部建在自然村寨、生产小组和产业链上等改革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经验获中央改革办肯定。毕节海关正式设立。毕节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3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
  七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人口健康素质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6岁。城镇就业累计新增38.49万人,开发公益岗位就业 11.6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9.7%,城乡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法治毕节创建成效明显,社会和谐稳定。
  八是精神文化形成新风尚。满怀感恩之心,突出先进文化引领,激发凝聚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精神、“时代楷模”文朝荣精神和“绝壁天渠”精神,深入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乌蒙号角·智慧列车”行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九是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七大工程”,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113攻坚战”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政治优势,深化改革创新,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突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上再创新佳绩。
 
  二、全面准确把握我市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奋力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在新发展格局下,我省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好、速度快、动力足。客观来看,新发展格局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各级各界对毕节的关心支持和倾力帮扶,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集聚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巩固脱贫成果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协调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还有短板弱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