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04

李世凡:一车 一狗 一轮椅 这就是我的驻村经历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所培月 整理 时间:2021-01-04 阅读:192


   我叫李世凡,是大街乡大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来到大街乡大松村已经三年。这段时光,刻骨铭心,忙碌,充实,欣慰,也有心酸,点点滴滴都深刻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为我奋发向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辆“战车”
  2017年12月,我刚来到大松村,一路颠簸到村里,发现只有一条通村路,基础设施落后,脱贫任务沉甸甸压在肩上。
  刚来的时候我没有车,走访、入户、开展工作都不方便,为了提高效率,在2018年5月4日这天,揣着53000元去买了一辆五菱宏光的微型车,从此作为“战车”陪我征战脱贫攻坚。
  2018年6月,大街乡组织迎接市检查牛吃水社区脱贫攻坚工作时,我开车载着几位驻村第一书记赶往现场。当时正是下雨天,路面上有稀泥,又湿又滑,下牛吃水大坡的时候,车子根本控制不住,停不下来,这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一小块草地,就把方向打过去,出乎意料的是车子前轮一到草地上就刹住了。
  车上的人都被吓得说不出话了,如果车子停不下来,再往前一点就翻下七八十米高的陡坡,后果不堪设想。
  直到现在,我想起来都是一阵后怕,如果出了意外,满满的一车人,我如何对得起他们,对得起他们的妻儿?
  还有一次,因为路面有未融化的霜冻,我在经过羊街镇红果坪一带的背阴弯道,车子在路面上漂移起来,方向盘根本没有作用,一瞬间就翻下路边一米多高的地里,幸好人没有受伤,但是我的“战车”被拖进了修理厂。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战车”变得伤痕累累,但是它见证了大松村的变化,昔日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越变越美。
 
一只“大黄”
  我常说驻村第一书记要成为“狗不咬”干部,但很快又“翻车”了。
  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我花了4个月的时间遍访大松村670余户村民,将家家户户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通过走访,和村民们渐渐熟悉起来,和人亲近了,但和村里的众多“大黄”还没熟络起来。
  2019年7月2日下午5点过,为了争取修建水库项目,我一个人开车到大松村三组水源点采集图片,当时村上没有其他人,而我又急于送图片到县里,就一个人去了。
  到水源点时,我没有看见狗,也没有听到狗的叫声,心下卸下了防备。当我采集完图片准备离开时,感到腿弯处一阵剧痛,回过头一看,一只大黄狗咬完就跑,搂起裤子来,差点被吓得叫起来,四个洞加两个4厘米左右长的口子,鲜血不断流出来……
  我咨询了下,乡镇上没有狂犬疫苗,就急忙开车赶到县城疾控中心,打完防疫针已是晚上11点过。打完疫苗我活动了下,发现被咬伤的左腿除开车和走路不方便外,并无大碍,第二天一早就继续开车赶往村里开展工作了。
 
一把“轮椅”
  “李兴玉家在五组,3个孩子上学,妻子有帕金森症无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困难,需要特殊照顾……”
  随着走访的深入,民情日记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厚,我一边走访,一边把问题记录下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李兴玉的媳妇王艳艳患有帕金森病,不能走路,只能靠家人挪动,她和家人都很渴望有一张轮椅代步。
  2020年2月17日下午,我把一张向民政争取到的崭新轮椅送到李兴玉家,为王艳艳安装调试好后,她坐在轮椅上显得很激动。
  “感谢你们,感谢党,真的太感谢你们了。”王艳艳的话一直印在我的心里,我听着她说着感谢的话,心里面很感慨,也很温暖,一把轮椅带去的是生活的希望,我们作为驻村干部,就是要深入到群众家中去,了解他们实实际际的困难,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宣讲党的好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付出实际行动来获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或许,正是这些朴实的话语,就是我坚持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