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06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贵州答卷”

作者: 时间:2021-01-06 阅读:170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保护修复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贵州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刘苏颉 尚宇杰

  大江奔流,横贯东西。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以乌江、赤水河等主要支流自南向北涌江而入,在长江上游与10个省市共舞一条黄金经济带。
  贵州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5年来,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6.4%,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森林覆盖率达6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空中一抹贵州蓝,水中一湾贵州绿。贵州生态建设大踏步前进,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交出一份“贵州答卷”。
 
转变发展理念:从“大开发”到“大保护”
 
  江卧群山,碧水轻淌。
  走在夜郎湖畔,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脆弱的石漠化山区。夜郎湖位于乌江上游,属于长江支流,是安顺市民的“大水缸”。
  去年8月,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当地最后一位渔民阮文兴的渔船被上岸拆解,标志着贵州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上的2494名渔民全部转产上岸。
  治理夜郎湖,只是贵州实施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贵阳市南明河畔,杨柳依依。数十只白鹭觅食滩涂,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城市生态画卷。
  南明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全长219公里。过去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排入,使南明区流域水质长期受到严重威胁。
  为让贵阳人民的“母亲河”长治久清,贵州先后投入资金75.91亿元,18座再生水厂拔地而起,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58万吨/日。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贵州坚持保护修复提升齐头并进,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贵州印发实施《贵州省开展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攻坚行动方案》,按时序推进对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2019年,我省已完成乌江、赤水河干流排查,并持续开展乌江、赤水河干流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王代良说。
  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贵州全面排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隐患,深入推进乌江、清水江、南明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流域生态问题专项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目前整改完成率达88.3%,着力解决了环境突出问题。
 
生产方式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贵州中部,乌江南岸,一条瓮安河纵贯瓮安县境。瓮安县是国家磷化工生态生产基地,素有“亚洲磷仓”的美誉。
  因磷兴业,瓮安经开区(工业园区)也跨越成为贵州“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瓮安河之困,曾经的瓮安河流域总磷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我省水环境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源于乌江和清水江流域内磷化工行业企业,均为磷石膏渣场渗漏所致。”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苗智会说。(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