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06

五年间,这条大江焕发新颜

作者: 时间:2021-01-06 阅读:162


 (上接1版)
  时光流转,张謇的梦想终成现实。2016年以来,经过关停并转、生态修复,这里正蜕变为市民们引以为豪的生态绿色廊道。
  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5年间,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上演。
  蜕变背后,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动真碰硬,持续攻坚。
  2020年12月16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体会议,向沿江省市移交2020年新披露的169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连续3年以暗访形式拍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发现问题,推进整改。截至2020年底,2018年披露的163个问题完成整改153个,2019年披露的152个问题完成整改128个。沿江省市自查整改问题4137个。
  长江镇江段,由于其豚类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开辟为长江主航道的长江干流保护区。
  2018年,暗访发现镇江市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违规建设影视实景园,违规开垦农业种植和渔业养殖……
  问题披露后,当地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迅速拆除影视基地,退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活动……目前,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保护区内江豚频现,7000多亩江滩湿地再现自然风貌。
  问题整改是关键抓手,生态修复及污染治理则是长远之策。
  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立足治本,一场场战役接连打响——
  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县城集中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搬改关转化工企业8091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长江干流沿线码头实现船舶垃圾设施全覆盖,需治理的1641座尾矿库,已完成治理1431座……
  还江于民,着力推进长江岸线清理整治——
  长江干线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腾退岸线158公里,拆除各类建筑物约234万平方米,对整治后的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进行复绿……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开展系统性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
  2020年前11个月,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6.6%,较2016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0.4%,较2016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安徽马鞍山、铜陵,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扬州、南通、无锡……昔日几近绝迹的江豚,近年频频现身。
  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链的旗舰物种。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张西斌说,江豚数量增加,反映长江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随着长江禁渔全面落地,江豚可捕食的鱼类资源更丰富了。”
 
一场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重庆市永川区和江津区交界处的茨坝村,长江一级支流临江河碧波荡漾。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是劣Ⅴ类水质的黑臭水体。
  临江河发源于永川区,在江津区汇入长江。“茨坝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2019年我们获得江津区生态补偿金878.3万元。”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璐萤说。
  2018年,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重庆市对19条跨区县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县河流从“各自管”变成“一家管”,上下游深度合作治污。
  一系列制度设计向“深水区”发力,构筑沿江省市协同共抓大保护良性格局——
  建立“负面清单指南+沿江11省市实施细则”的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断面水质统一监测、统一发布、按月评价、按季预警;相关省份加快建立省际和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建立区域性协商合作机制……
  以区域协调经略广袤腹地和广阔沿海,打造以城市群为主要支撑的新动力源——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唱好“双城记”,成渝两地迸发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2020年9月,百度“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在重庆市永川区投用。该项目负责人熊祖品说,基地计划与成渝的车企合作,开发智能公交和自动驾驶物流车、环卫车等业务,带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产业集聚。
  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腾飞,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身”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三大城市群集聚程度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将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区天然生态屏障。2018年6月起,重庆市开展保护区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0多万平方米,修复绿地30多万平方米。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李萍介绍,重庆正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类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长江经济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
  这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2021年1月1日上午10时,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汽笛声同时响起。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启程。从此,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号,再不分彼此。
  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力、沿江省市联动发展、长江经济带联通“一带一路”……江海相连,激荡澎湃,汇入世界经济大潮。
  这里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季度遭受重创,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当季转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武汉经济加快复苏,前三季度地方GDP进入全国城市前十。
  疫后重振的武汉,展示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大市的韧性和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提升……生机勃勃的长江经济带,正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踏上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华民族母亲河将永葆生机活力,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记者 安蓓 陈刚 周凯 程士华 王贤)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