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贵州答卷”
作者: 时间:2021-01-06 阅读:159
(上接1版)
突出全省重点水环境污染源治理。近年来,贵州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治”思路对全省重点污染源开展治理。一方面对污染存量进行整治,解决因磷石膏渣场渗漏引起的水体污染;另一方面落实“以用定产”要求,消除磷石膏增量,消化磷石膏存量。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全面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大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磷化工“以渣定产”,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磷石膏利用处置率达99.22%。杜绝乌江流域总磷污染,乌江干流水质全面达标。
大力推进“4+1”工程建设。2016年以来关停、搬迁、升级、重组的化工企业达27家;撤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规模达107.35万平方米;港口接收船舶生活污水总量达9712.66平方米;完成27个尾矿库的闭库。
保障生态安全:从“谋一域”到“谋全局”
2020年8月31日,贵州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在全省产业布局、产业准入、水利、国土空间规划及规划环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及可行性预判等方面初步运用了“三线一单”成果。
“我省划定1332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其中,生态功能区域为主体的优先保护单元达762个,占比57.2%。这是我们的安全屏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付野秋说。
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三线一单”的出台,让各地环境管理的要求有了明确标准。
去年,赤水市在拟引进纺织项目的过程中使用了“三线一单”成果,对项目落地环境可行性进行预判,最终明确了不得配套建设燃煤火力发电站的具体要求。
正安县也因此放弃了引进6个大的生产项目,杜绝环境隐患、保护生态安全,严控企业准入门槛,倒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台江县苗族村寨展啊村,森林资源丰富,全村80%的面积处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内,属于州级生态保护区,为保障生态安全,主要依靠林下经济和养殖业发展。
“要解决全省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必须让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基础性制约,这个制约不解决好,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付野秋说。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贵州从全局出发,统筹推进整体性、系统性治理和保护,共护长江水资源、共建黄金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