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元旦社论情节
作者:杨延斌 时间:2021-01-08 阅读:188
我对元旦社论有记忆,始于十三岁时的一九六九年。本来当地群众不重视阳历年,因为应对中苏边境战事趋紧成立兵团后,来了大批军人和知青,当地人慢慢就把元旦这天当成重要的节日。
当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算是先进玩意儿。不知从哪天起,大喇叭下,一早一晚开始有知青拿着小本子听每天的新闻联播,他们边听边记,即便冻得丝丝哈哈,也坚持把半小时的新闻听完,在我眼里,他们听广播的样子显得有点儿庄严肃穆。尤其每年的元旦社论或新年献词,听得更认真。
渐渐我就懂得,每年的元旦社论有两个意思,一是为过去一年的成就唱赞歌,二是告诉人民今后一年的路该怎么走,新的一年会发生哪些国家大事,国际形势会有什么变化。人们感觉只要沿着元旦社论指明的方向,就不会走上歧路。当时我也学着知青们的样子,站在电线杆下听元旦社论。虽然有许多新闻听不懂,但我懵懵懂懂地认为,跟着他们学是走正道。
长到十七岁时我也成为兵团战士,对每天的新闻联播和每年的元旦社论更加感兴趣。我还注意到,让人们背地里说“假积极”的那些爱到电线杆子下听新闻联播的人,都是善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而每逢有好事儿都会摊到他们身上,比如被保送上工农兵大学,当兵、入党、提干等等。多年以后我再想起那个情景,认为肯到电线杆子下挨冻听广播的人,基本是人群里的精英,因为那些“假积极”们的思想脉络,始终紧跟国家的形势走向,所以容易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头上。
我真正懂得元旦社论的重要意义是一九七三年后。至今我还记得一九七三至一九七五年的元旦社论题目。我当年虽然不全懂社论或献词的政治含义,但却感觉到元旦社论有一种神圣感。记得一九七六年的元旦社论的标题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很鼓舞人心。但那年却一连痛失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三位伟人,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一举粉碎四人帮几大事件,使一九七七年的元旦社论《乘胜前进》的内涵过于沉重。二十岁的我那一年经历了太多不平凡的国家大事,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也渐渐懂得了家国情怀的含义。
回头看历年的元旦社论或新年献词,的确是国家一年的政治风向标,如果把建国七十多年的元旦社论集中展现在大屏幕上,就会清晰地体现出国家沧桑的历史巨变。元旦社论是国家形势的雨前风,说她有多么重要都不为过。
关注新一年的元旦社论,细心琢磨其中的重要含义,从中感知国计民生的走向,成为我多年来判断形势的重要参照和改不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