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君 迎新春
作者:汤云明 时间:2021-01-11 阅读:279
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了,人们开始腌腊肉香肠、腌酸菜、喝腊八粥,特别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就进入了过年的预备期了,这一天也叫小年,小年一过,过年的氛围就更浓厚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前奏是腊月二十四“送灶节”,这个节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一个庄重的祭灶神仪式,即送别灶君公公的仪式。仪式总是在吃过晚饭,等天黑以后进行。这时,母亲会在灶台上点上几柱青香,燃上两根蜡烛或两盏油灯,找来几个盘子,一个盘子装上提前买好的杂糖(什锦糖),另一个盘子装用剪刀剪成小段的稻草,另外几个盘子装上花生、糯米粑粑、粉丝等好几种油炸好的香脆食品。再用一个茶杯泡一杯热茶,用一个小碗装一碗清水,这些东西就一起供奉在灶台上。
相传,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这天,灶神都会在吃饱喝足后离开各家各户,到玉皇大帝那儿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情况,所以老百姓要准备好食物为灶神和他的神马送行,灶台上供着的稻草和清水就是马料,而杂糖、油炸食物和茶水就是供奉灶神的,希望他在吃饱喝足后骑着神马上天去说好话。要吃点糖嘛,才会说甜言蜜语,所以杂糖是必备品。我问母亲为什么不供一杯酒呢?母亲说怕灶神喝醉了去到天上不知道会说些什么。
母亲就跪在青香前,一面烧着些纸钱和元宝,一面念念有词,大意是请求灶神回天庭后多在玉皇大帝那儿说好话,祈求来年得到天神的庇护和关照,让家里香火不断,生活年年有余,四季有米下锅、一家人平平安安、生活红红火火。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仪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等仪式结束以后可以大吃一顿。等着母亲念念叨叨的送走灶君,那些油炸食品和杂糖就可以端到桌子上享用了。
这里所说的杂糖,后来又叫什锦南糖,它风靡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昆明杂糖由芙蓉糕、兰花根、鸡骨糖、橡皮糖、小瓜糖、馓子、冬瓜蜜饯、米花糖、芝麻糖、花生酥……等数十种构成,这些有着浓厚地域发音的甜品,听着就让人流口水。过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几包,杂糖的香味总是弥漫在街巷的尽头,这种味道让人穿越,其光鲜的故事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面对糖的诱惑永远会激发着心灵的活跃和眼光的渴望。
我所在的地方一般不过腊八节,所以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算进入了过年模式。过完小年,人们就开始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准备新衣服、饵块、暴米花、肉类、门神门对等年货,另外一件就是开始大扫除、大清洗。通常要把家里的被褥、窗帘、沙发外套等清洗一遍。还有就是“掸尘”,包括擦洗门窗、锅灶,以及掸除墙壁、屋顶上的灰尘等。当然,一般是要先“掸尘”,后清洗,以免洗好的东西又被“掸尘”搞灰了。条件好的还会趁机用石灰粉刷一下墙面或用报纸糊裱一下房间。
那时,没有自来水,我生活的小城就靠十来眼井水供人们使用,由于过年前几天井水的使用量太大,地下水供不应求,井水就会越打越深、也越浑浊,最后见底。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会自发组织下到井底,清理一下杂物,里面通常有淤泥、断落的桶绳,甚至还有掉落而没有被打捞起来的水桶、钥匙等。当然,井下那几尾大小不一的鱼就像井里的精灵,没人敢动歪脑筋,要打捞起来小心翼翼的养在桶里,最后又放回去。掏井的人做的是公益事业,为了给这几个掏井的人一点补偿,用这口井的每家每户会都会随心地凑一毛钱或者几分钱给他们。
到了除夕夜,我会因为期待过年而过于兴奋,甚至于睡不着觉,总是在大街小巷渐近渐远的鞭炮声中,半梦半醒地煎熬到天刚放亮,就穿起新衣服、带上零食和鞭炮溜出家门,直等时至中午,和小伙伴们玩累了、肚子饿了才会想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