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说柳
作者:郭俊良 时间:2021-01-14 阅读:175
“五九六九,春风摆柳”,“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谁也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春天总会如约而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从诗经开始,就与中华文化有了割不断的联系,在诗词曲文中屡显身手。尽人皆知的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古诗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风,表示留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尽管分别总是带给人伤感,不过也有诗人能在伤感中发现别样的美,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风光如画,清新明朗的图景,看不出黯然销魂的送别,却有一种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千古传颂,脍炙人口;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徐志摩先生把分别的意境,写得像童话一般精致,又像梦一样美丽。
柳的形态特征具有阴柔之美,古人又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反映女子的形态美。清朝初年词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是这样说的,“所谓美人者……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漂亮女子不但有“柳叶眉”,还会有“柳枝腰”,可见,女子的美也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人不但在诗词中写柳,还种柳。陶渊明特别爱柳树,他的居所旁边到处载着柳树,“五柳先生”就由此而来。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后,就在柳江沿岸栽植很多柳树,并写小诗《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柳宗元对柳树的偏爱可见一斑。白居易也偏爱种柳,他每到一处任职,总喜欢在住所附近种柳,他的《忆江柳》一诗云:“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安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柳”在对联中的表现依然可爱。“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这副工整的对联,不仅仅因为描绘了一副图画,更是因为嵌入“金木水火土”做偏旁而叫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美的意境啊,元宵之夜,月朗星稀,华灯初上,朦胧的月光下,一对有情人依偎在一起,你依我侬,海誓山盟。
其实,柳不只是给了我们精神层面的营养,还无私的给了我们物质的方面的营养。柳芽可以做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南宋《山家清供》就有“柳叶韭”条目:“条嫩柳叶少许,同(春韭)佳,故曰早柳叶韭”。老北京对柳情有独钟,用柳命名的胡同如柳荫街、柳树胡同、青柳巷、垂杨柳等,还有“三月赏柳”、“春食柳芽”等习俗。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无论肥沃的还是贫瘠的土地,只要有水分,一枝柳条插进土壤,就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足见柳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我喜欢柳树,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提供了文化的素养,更因为在“瓜菜代”的年代曾是我的果腹之食,哺育我的成长,让我的生活因为它的袅娜多姿而充满希望。我更愿我们能像柳树那样,无私奉献并坚强地生活,哪怕只有一抔土,我也给你留下一片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