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14

日子好了 百姓笑了

作者: 时间:2021-01-14 阅读:185


 日子好了 百姓笑了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发展侧记
贵州民族报记者 曾入龙 杜再江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我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而距离县城155公里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团结村,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11月底,伴随着威宁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团结村结束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走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各族百姓的脸上洋溢着脱贫后的幸福笑容。
  在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进程中,省民宗委立足自身职能实际,把打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作为中心工作,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全方位着力,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了像团结村这样的民族村寨跨越发展。
  “忍饥挨饿的苦日子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今,我们团结村的村民不仅过上了好日子,收入也越来越高。”来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团结村村主任马孝兵向记者如是说。
  团结村位于威宁自治县西北部,石门乡政府所在地北部,距县城15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
  曾经的团结村,经济条件差,人居环境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几年来,在省民宗委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石门乡党委政府、团结村两委的带领下,团结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好调优,当地干部和村民的精气神得到极大提振。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
 
  以前的团结村村民,住的大都是用小毛竹盖的草房,不仅透风,很多时候还会漏雨。此外,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不仅生活质量差、卫生环境差,对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在此情况下,团结村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扶贫资金,大力整治该村人居环境,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该村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规划建设了新的功能齐全的民居。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在旧草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能够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以前真的不敢想。真的很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48岁的团结村村民张义学说。
  石门乡人大主席杨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们以‘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第一步就是彻底解决‘安居’这一难题。”在石门乡党委政府、团结村两委的努力下,如今的团结村,不仅实现了人畜分居,卫生环境也有了质的改善。
  村民安了居,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为了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农村新风貌,团结村探索建立了“村委会+村民理事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村级“三级自治”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实现小事在“十户一体”(以相对集中的十户村民为一个单元,组成“十户一体”)内解决、急事在村民理事会(自管委)内解决、难事在村委会解决,产业发展意愿在“十户一体”上征集,产业发展资源在村民理事会(自管委)上集中,产业发展项目在专业合作组织上捆绑,产业发展规模在村民委员会统筹下壮大。
  团结村的村级“三级自治”模式日趋成熟,经过村民一致决定后,该村将散养的牲口集中起来放养,并制定轮流值班表,每次安排两个村民进行轮流放养,没有参与放养的村民则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制定轮流接送孩子上下学值班表,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确保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通过村民理事会(自管委)和“十户一体”开会讨论,制定卫生值班表,每天安排村民对人口集中区域进行两次打扫,对通村通组主干道公路进行每月1至2次大扫除,同时要求放养牲口的村民随身携带铁铲等工具,随时将道路上的牲口粪便进行清理,保持路面干净卫生。
  如今,轮流放养牲口、轮流接送孩子、轮流打扫卫生的模式早已融入团结村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建好基础设施,增强村民获得感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实践出来的真知。
  路,一度是团结村的短板。
  张义学说,以前去乡里需要四个多小时,往往一早就出发,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村民有时也会到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龙塘村购置一些生活所需品,但也需要四个多小时,去时一直下坡,回来时一直爬坡,村民对此苦不堪言。“我们真的太渴望一条路了。”张义学道出了团结村所有村民的心声。
  为彻底解决这一“症结”,石门乡紧扣脱贫攻坚这一主线,构建团结村交通网。杨鼎介绍,为了修路,石门乡花了大力气,该乡2013年在团结村挖通一条毛路,施工的拖拉机才得以进入该村施工,到了2017年,该村终于通了硬化路。至此,团结村村民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行路、致富路。
  67岁的建档立卡户张建德,指着门外的硬化路说:“这条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出行更方便了,运输货物也更加便捷了。”以前的团结村村民,种出的农作物只能靠肩挑背扛,或者依靠牛马才能运送回家,不仅效率低,而且十分辛苦。自从通了硬化路,村民们进出村方便了,车辆往返也方便了。
  团结村在做好通路工作的同时,还坚决解决村民用水难的问题。
  团结村村民王智英现年43岁,她回忆道,以前都是挑水喝,水源离村寨较远,一个来回就需要一个多小时。如今,村里通了自来水,她高兴地说:“现在用水方便了,而且水质有保证。”
  王智英说,村里通水通电通路,全是因为党,是党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2018年,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王智英,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将向优秀党员看齐,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为民谋福利,为民做实事。
  近几年来,为方便群众出行及运入建设物资,石门乡多方筹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资金340余万元,建成了从龙家丫口至七里冲长4.25公里宽4.5米的油砼路,这条公路的建成,打开了团结村二组七里冲自然寨与外界联系的“大门”。同时,石门乡在地势较低的陈家厂找到水源点,并利用提引方式解决七里冲自然寨饮水难的问题。
  石门乡党委政府、团结村两委通过种种举措,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团结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烈了。
 
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满意度
 
  通了路,产业能发展,收入能增加,百姓能致富。
  自从团结村通了“致富路”,该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村民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种出来的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养出来的牛、羊、马等牲口,全都沿着这条“致富路”运输出去售卖,“钱景”一片大好。
  记者了解到,张义学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二是外出务工。张义学有三个子女,全都外出务工去了,张义学则留在家里,养了一头牛、一匹马,并种植了玉米和土豆,一年下来,能收获玉米2000多斤,土豆也能收获6000斤左右。(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