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15

威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作者:李芬 时间:2021-01-15 阅读:200


 威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通讯员 李芬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乌蒙深处的威宁,党旗高高飘扬,引领着全县人民撕去千年贫困得标签。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威宁着力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选育优秀“兵支书”强堡垒
 
  “‘兵支书’有严格的纪律素养,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讲政治、顾大局,在脱贫攻歼战中能起到很好的凝聚作用和带头作用,我们积极从优秀退役军人中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村务管理。”羊街镇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刘伟介绍,截至目前,双河村两委班子中共有4名退役军人。
  在“兵支书”刘伟的带领下,今年来,双河村规划种植石榴3000亩,探索林下绿色有机蔬菜种植1200亩,并从当季的软籽石榴,不断延伸产业链,对石榴进行深加工,带领群众探索增收门路,通过产业发展打通脱贫“梗阻”,群众腰包鼓起来了,脱贫成色更足了。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对接机制,及时了解退役军人底数,明确各村全面摸排、主动对接、建立台账,将加入村务管理的优秀退役军人及时纳入后备干部培育范畴,并先后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等到威宁授课,增强村(社区)干部培训实用性,以及通过网格员、自管委、十户一体等平台实践锻炼,增强对退役军人的培育。截至2020年底,全县“兵支书”有294人。
 
致富能手“带路子”创增收
 
  草海镇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是一位致富带头人,又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同时还是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我们合作社在同心、卯关两个社区今年种植的白萝卜是2000多亩,一年可以种三季。”卯昌举介绍。
  作为农业致富带头人,卯昌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三白”产业,依托易地产业、易地就业政策,带动大量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同心社区蔬菜主要销往广州、广西、越南等地,带领群众鼓起“钱袋子”,奔向好“钱程”,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合作社将围绕特色产业这个方向,把白萝卜做成全县的知名产业。”卯昌举说。
  有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致富带头人的带头作用便是催化剂。威宁通过提供创业扶贫机制,从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个体经营者、毕业大学生等中将有带富能力、愿意参与村务管理的致富能手选拔出来,加入村“两委”班子,以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县村“两委”班子中有致富能手1161人。
 
农艺人员“传帮带”注活力
 
  在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师讲习员杨华多次对基地务工人员进行果树管护技术指导讲习。据杨华介绍,为了将格寨社区苹果基地打造成采摘、观光旅游一体的示范园区,他带领群众进行不断探索,将探索出的经验通过“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讲习到田间地头。
  2020年来,杨华为基地务工人员共讲习15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1640人,其中从讲习所涌现出的致富能手有唐敏、马稳珍、何朴令、龙凤花、孔令碧、耿才艳等10余人。
  杨华说:“我们社区苹果基地种植面积达8600余亩,盛果期的苹果树有350亩左右,进入初果期的有850亩左右。今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合作社苹果收成不错。”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不仅让500余吨苹果远销东北、上海、北京、广东、长沙等大城市,还采取直播带货、入住淘宝、天猫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优质苹果销量。
  广袤的土地,怎么结出金果果?除了政策扶持、政府打造,更需要科技注入,全县像杨华这样的农技人员有450多名,通过农技人员的传帮带,将种养殖技术传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