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15

县扶贫办:不负韶华战贫困

作者:赵丹 时间:2021-01-15 阅读:204


 

核对贫困户信息

  “我”叫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因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我”诞生了。诞生之时便聚集了一群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的“扶贫勇士”,为了让威宁这片热土更加美丽富饶、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我”一直在战斗。
  在这里,没有无所事事的闲人,有的是身先士卒的“将军”、冲锋陷阵的“士兵”,有的是深夜亮着的灯火、节奏不一的键盘声、忙碌不止的身影。
  自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张海是“领头羊”,是大家行动的标杆,他常常吃住在单位,休息在沙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战贫之中。
  走访中,他总是亲切地和乡亲们话家长、叙真情,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就医就学、经济收入等情况,遇到贫困无依无靠的老人或孩子他总是自掏腰包送上一份温暖,鼓励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克服暂时困难,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现在出行大家都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可他总是随身携带着现金,常被我们调侃“太土”了,他也总是笑着说“年纪大了,不懂你们年轻人的玩法”,每每看到他给那些贫苦的老人、孩子送上温暖时,我们才明白他带着现金的真正用意。
  记得有一次,张海带领我们去龙场镇白花村 ,翻山越岭4小时,行走7公里去走访深山处不愿搬迁独居的贫困户,到达目的地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唯有他仍精神饱满地屋里屋外、院前院后查看老人的居住环境,拉着老人微颤的双手说家常、出主意,临走仍不忘将200元钱轻轻的放在老人掌心,给寒冷的深夜带来一丝温暖。
  还有一次,张海带着我们去龙街镇银桥村走访,一户特殊的农户进入我们的视线,黑色的屋子、黑色的墙、黑色的锅碗炊具、黑色且散发着熏臭味的床铺……一个女老人蜷缩着在床上,眼前的一切,狠狠撞击着我们的心。询问下得知,老人瘫痪在床多年,只有一个儿子也是残疾人,在村里小学当保安,通常要两三天才回家一次给老人做一顿简单的饭菜。
  张海立即联系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帮助老人一家解决住房、医疗、吃穿、低保救助等困难,让其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至今,我还记得临走时老人握着张海主任因感动而微微颤抖的双手和眼角那滴晶莹的泪水。
  这些情形,正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是我们不敢忘却的初心使命。“你家几个人?米、油、肉都吃得上吗?孩子都在哪里上学?对干部的帮扶工作还有什么意见?”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我们这支“尖刀连”“冲锋队”已记不清说了多少遍、问了多少人。
  要改变千百年来的贫困现状,绝非一朝一夕,只有亲身经历、亲自参与,才能体悟其中滋味。
  战贫困,我们不惧风雨、不畏严寒。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下午茶,可我们有老百姓递来热乎乎的洋芋、甜滋滋的瓜果,有无数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有千千万万飞进农家的幸福歌声。
  历经沧桑,我们这支队伍里有太多舍小家为大家的瞬间,7年筚路蓝缕,7年胼手胝足,在这个寒冬迎来了令全县人民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威宁实现脱贫摘帽,“阳光城”的冬天暖意如春。
  从土墙房到楼房、从穷山窝到美丽乡村、从人背马驮到“村村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收成“敷”不住一家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今朝威宁,城乡一派勃勃生机、田间五谷丰登、农家六畜兴旺、风景秀丽如画。一条条乡村道路繁花似锦,一个个扶贫车间有序生产,一栋栋农家住房焕然一新,一户户农家富足喜乐,一个个村庄翠绿流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之路未有终点,“新威宁”正扬帆起航,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