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18

过“坎”石门迎巨变

作者: 时间:2021-01-18 阅读:216


 过“坎”石门迎巨变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脱贫攻坚侧记
贵州民族报记者 杜再江 曾入龙

  深度贫困,是压在头上的一块石;
  脱贫攻坚,是奋力跨越的一道坎;
  全面小康,是通向幸福的一扇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腹地,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贵州极贫地区的缩影,更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奋斗中实现脱贫梦想,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犹如冬天时常萦绕在石门上空的浓雾,挥之不去。如今,石门坎各族百姓的梦想成真了!
  “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一句顺口溜,生动地道出了历经脱贫攻坚战役洗礼,顺利迈过贫困这道“坎”后,石门发生翻天覆地的千年之变。
 
致富路!让石门不再遥远
 
  苗族妇女王智英怎么也没有想到,活到了43岁的年纪,居然成了一只“候鸟”——三、四月份种了洋芋后,就到杭州等地务工,七八月份再回家收粮食,一年下来挣钱顾家两不误。
  “出去每个月能挣5000元,家里种有近万斤的洋芋,还养得有牛、马等牲畜,现在生活过得挺好的。”在王智英看来,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一切的改变,王智英等村民将其归结为修路后带来的改变。
  一条崎岖坎坷的山路,曾经难倒多少人。在水泥路修通之前,从王智英所在的团结村七里冲组抄小路步行到石门乡街上,至少要四个多小时,而如今只需要30分钟;从石门乡坐班车到威宁县城,过去至少需要四个多小时,而如今只需要1个小时。
  “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在脱贫攻坚中专门为一个极贫乡镇修一条高等级公路,这在全省都不多见吧。”初冬时节,陪同记者到石门采访的威宁自治县民宗局副局长杨勇感慨道。
  大山无言,脱贫有声。下辖14个村(居)116个自管委 5670户21102人的石门,经此脱贫攻坚一役,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5.97%下降到2019年的1.58%。现如今,全乡14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
  就在5年前,石门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全乡仅有一条崎岖的通乡路,不到百米长的街道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坑洼,茅草屋触目可及,寨子脏乱差,产业不成型……
  彼时,距离县城140公里的石门,是威宁最边远的一个乡镇。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境内切割纵深,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石门乡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45.97%的极贫乡镇该如何改变?“交通突围,成为石门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石门乡人大主席杨鼎说。
  2016年5月底,省委、省政府把精准帮扶威宁和石门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加快实施大扶贫战略的一项内容,决定把发展交通作为石门乡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省委办公厅下发《省重点帮扶威宁县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纪要》,决定修建中石公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场热火朝天的攻坚战。自此在石门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
  中石公路起点位于六威高速中水互通连接线终点,终点止于石门乡集镇规划南缘,总规模为34.149公里,其中主线长24.919公里、黑土河支线长9.23公里。主线采用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8米;支线采用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0米。
  经过四年的攻坚,2019年6月30日,连接中水至黑土河至石门高等级公路通车运行,从石门到威宁县城的车程,由原来4小时缩短到70分钟。至此,石门脱贫攻坚迈入“快速车道”。
  路通百业兴。石门乡本地货车司机安碧兴说,之前,中水镇到石门乡的老路路面窄、路况差、弯道多,车身长的大货车基本无法直达石门乡,货物往往要经小货车再次分装才能转运进乡。“曾经从成都运一车瓷砖到石门,运输费用近9000元,现在公路开通,大车一路直达,费用减少到5000元左右。”
  “这条连接石门和外界的快速通道,成为承载石门乡和沿线乡镇群众脱贫梦想的致富路。”杨鼎说。
  石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不止在主干道。从石门乡政府到各村组的公路,近年来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如一条条彩带,把分布在大山里的村村寨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奔向小康的致富路。
 
小康寨!让家园精彩嬗变
 
  每周一上午9点,57岁的苗族妇女朱正芬都会准时出现在荣合村新营苗寨的广场上,参与升国旗、唱国歌。
  “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感谢党的恩情,让我们山旮旯里的老百姓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朱正芬笑着说,做梦都想不到村里的条件会有今天这个样子。
  在朱正芬家的墙上,挂着一幅老屋旧照,低矮破败的平房前,是到处泥坑的院子。“以前这个季节到苗寨来,下雨天如果你们不穿雨靴,连脚都不知往哪放。”
  彼时的苗寨究竟贫困到何种地步?“全寨83户人家,有72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几乎90%!”杨鼎说,老百姓喝水需要到几公里外去人背马驮,人畜普遍混居,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就涵盖一家人生活的所有功能。
  说起过去的新营苗寨,村民直摇头:“这个寨子太穷了,很多村民家中没有桌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电视、冰箱等电器。”
  2015年10月,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总投资2700余万元的项目款投向新营苗寨,项目在拆除旧房的原址上重新设计建设统规统建。苗寨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了苗族风俗文化元素,既体现古代苗族文化风貌,又彰显现代建筑文化气息,并有了寨名“新营苗族风情小康寨”。(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