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20

孙天赐:群众的肯定是我工作的动力

作者:辛祥 张兆龙 整理 时间:2021-01-20 阅读:167


 

孙天赐(左)和群众交流

 
  我叫孙天赐,2018年3月,经组织选派,我从毕节市教育局到威宁自治县海拉镇红光村担任第一书记。到红光村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真实做到安心、虚心、精心、真心。
  初到红光村,面对一个455户183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8.77%的村,顿时感觉肩上责任重、压力大。到村后,我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大走访、大排查。摸清了底数,理清了思路,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制定发展计划,并利用闲暇之余设计出红光村脱贫攻坚手册,驻村工作组成员人手一份,让村情、民情一目了然,大家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红光村2017年因党建工作推进不力,被纳入“后进村”。我一到村,便被称为“后进书记”。经过与村“两委”进行交谈及走访老党员,我决定从村“两委”班子担责履职着手,首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其次从加强阵地建设着手,多方协调争取了2.5万帮扶资金帮助购买办公设备,建设党员活动室,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廉政文化墙。
  教育是百年大计。驻村以后,我积极协调争取到上级部门10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海拉镇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建成1套食堂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系统,成功解决了食堂管理落后的难题。帮助海拉镇所有学校完成“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学校建设了门户网站、管理平台、资源平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2018年以来,我共争取到100余万元资金对海拉镇一小、黑多小学、江边小学、红光小学进行校园建设,学生的上学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恢复了停止办学4年的红光小学,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实现了对老百姓的承诺,老百姓脸上笑开了颜,幸福感增加了。
  如今,红光村水通了、路通了、住房安全了,有新的村卫生室了,孩子读书不用跑远路了,种地有希望了,外出务工有技术了,群众的笑容多了。看着村里的这些变化,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