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1-22

东风中学学生作品选

作者: 时间:2021-01-22 阅读:213


 一肩挑岁月
王成祥 

  要搬新家,所有的物件都打包装上货车,准备离开。随着货车摇摇晃晃地前进,这幢旧瓦房逐渐消失在青山中,即将住到小镇上去,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突然,车子调头,又往回开。我心中狐疑,莫不是掉了什么?
  车停在路口,只见母亲跳下车,奔向屋子。不一会儿,她扛着一条扁担出来了。我的内心震动了一下:母亲,难道您还放不下那些辛苦的日子吗?
  这根扁担我记忆深刻,它的身子被磨得光滑,两头泛黑,布满岁月的痕迹。在那些经济条件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母亲就靠着这根扁担,挑起一家人的生活。
  母亲一早起床,将挂在树枝上的大红桃摘下,装满背篓,再以新鲜树叶盖上。又将家里的鸡蛋、大豆等杂七杂八的作物装了两箩筐。她背上背篓,挑上箩筐早早地就出门了。
  母亲要翻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集市,我很难想像她那么柔弱的身躯如何承载这些重物的。更让我吃惊的是,母亲不识字,她却凭借着一杆秤和灵敏的思维快速地算出斤两的价格。
  每天天一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她每次回家,都笑容满满。一边呼唤我的名字,一边从箩筐里掏出小吃递给我,那时我只知快乐却不知母亲的艰辛。
  不遇赶集天,母亲还是一样地要出门。她依旧装满小菜挨村叫卖,无论多晚,总要卖完担子里的东西才会归家。
  秋天母亲挑农作物去换钱,冬天母亲就熬麦芽糖和磨豆腐去卖。冬天,本该是修养的时节,母亲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因为买不起碳,母亲要满山遍野拾柴。我不记得母亲经过多少道繁琐的程序,但往往出锅时黄铮铮的麦芽糖首先到了我的嘴里。
  一年四季在母亲的扁担上更迭着,母亲的扁担从未空缺过一日,是这根扁担,挑起我十五载的时光。
  母亲将扁担小心翼翼塞进货车的缝隙,我轻声问:“妈,您还要挑担吗?”母亲望着我笑笑:“万一哪天还用得上呢?”我在心底默默地允诺:母亲,一定用不上了。
  我将这根扁担握在手里,对它充满敬意。

生当如松柏
王腊月
  春暖花开,经过村庄,家家户户的泥墙外都能看见繁星点点的小花,唯独我家的门口空荡荡一片,只有几株松树寂寞地站立。
  我总是埋怨父亲,为何不筑泥墙,种鲜花,非要护着这几株毫无色彩的松树。
  冬雪皑皑,家门口的那株松柏,顶住压力,开出一朵朵雪白的“莲花”,在万物枯萎的季节里,松柏竟然成了最美的风景。
  冰雪凝冻,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雪松”成为我们的话题焦点。贫困年代,一家人的生活供给多半是向大山索取。爸爸很小便随着爷爷山上捡柴、拾松针。干松枝成为我们生活的燃料,奶奶将收回来的干松针做成厚厚的垫子,铺在我们睡觉的木板上,夜里闻着松香味入眠,真是一件难忘的事。后来,爷爷从松林里移一株小松树栽到家门口。
  松树长得非常慢,但是爷爷耐心地守护,岁月催老了爷爷的白发,父亲成了家,再有了我。松树渐渐能够撑起一片阴凉,常有邻居们围坐树下,谈论家常。
  老家的房子经过一番修正,但是松树还是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越来越茂盛。夏风吹拂,听松叶莎莎作响,犹如置身林海。鸟儿在树上落脚安家,给院里带来不少生气。新屋修建,仍然没有筑泥墙,也没有增种鲜花,但是家门口依然热闹,从未冷落过。
  直到我离开家,住校念中学。集体宿舍,也是一个小家庭。来自不同家庭成长环境的我们,难免有矛盾与纷争。但是从小习惯了邻居互为往来的生活,我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并获得真挚的友谊。
  打开背包,里面只有一套朴素的换洗衣服,还有父亲的字条:“生如松柏,朴素、坚韧、给与。鲜花虽美,却生命短暂,过于沉溺于外表的华丽就会忽视内在的修养。内在丰富,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那一刻,我的内心深受触动,松柏,我心向往之。
(指导教师 张秋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