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2-08

牛年“牛”产业 “牛”产业让生活更“牛”

作者:李云侠 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1-02-08 阅读:178


 

正在喂牛的郑洪万
  牛年春节将至,大山坳里的岔河镇龙头山村郑家梁子远不如往年热闹,原本有二十多户人家,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大部分都搬去了县城,只剩下三两家人,村民郑洪万家就是留下的人家之一。
  立春这天,顺着悬崖上的通组路一路蜿蜒盘旋,绕了很久才到郑洪万家。郑洪万说:“我身体不好患有心肌缺血病,不能干重活也进不了企业,老母亲身体也不好,情况特殊,再三考虑后,才选择不搬迁。”
  搬有搬的好处,不搬也要找不搬的活法。郑洪万一家选择的路是用政府帮扶的一万块钱精准扶贫产业资金撬动的“牛”产业。
  2019年3月,正在昆明一边看病一边在冷库打工的郑洪万一家接到了村里的电话,告知他家可以领取1万元的精准扶贫养牛产业资金。郑洪万抽空回家买了两头能繁母牛,托付给留守在家的老母亲后,又回了昆明。
  一头是一家人的生计,一头是年迈留守的老母亲,郑洪万和妻子儿子再三合计后,2019年11月回到老家发展养牛业,两头兼顾起来。
  回到家后,郑洪万又到镇上的信用社申请了4万元特惠贷,再和亲戚借了一些钱后,又买了两头牛。当年,赶上市场行情好,新生的两头小牛,养到四五个月后卖出,赚到23000多元,再添了一点就还上了了4万的特惠贷。2020年初,郑洪万又再申请5万元特惠贷,继续买了两头牛来养,今年年初的时候,又新生了2头小牛。建新圈舍,买饲草.....
  从最初的1万块两头牛,两年多的时间变成了价值10余万的8头牛,郑洪万家的养牛事业“总算有点样子”。
  盘算着养牛年度账,郑洪万说,虽然现在也“欠了一屁股债”,但圈里有牛,地里还种了一亩魔芋,能赚七八千块,人很踏实,心也不慌,“如果可以,我今年还想多贷一点,贷10万左右,再多喂些牛,多种点魔芋,多种多养才有赚头。”
  牛圈里,三头母牛怀着孕,再过四五个月,又将有三只生龙活虎的小牛为郑洪万一家的“牛事业”再添活力。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郑洪万的妻子笑着说:“往年在昆明打工,这两天回来都坐着嗑瓜子。今年不行了,一家人每天一起来就围着牛转,割草、打糠、喂牛、铲粪,太忙了。”
  对这种变化,一家人却都显得很高兴,郑洪万的儿子郑启斌说:“有牛在,生活就有奔头,忙起来才好呢。”
  从郑洪万家看出去,山川草木正在被春风唤醒,早开的杏花在山头摇曳生姿,喜鹊停在树上喳喳的叫着,一切都怡然自得,等待春回大地,老郑一家的事业也一定会更加“牛气冲天”,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