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的年味
作者:钱海 时间:2021-02-18 阅读:225
故乡很小,地图难以找到它小小的名字,小得像一声车笛,像街衢一缕巷风,像星空一点流萤,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却有着羡慕死人的沉醉年味。
“饿婆娘巴节,馋婆娘巴年”。这绝非戏言,是包括女人在内的人们耗费一整年时光才盼来的,饱经风霜的女人尚且如此,我等不问世事的“吃货”怎能抵抗住诱惑?穿好住好是大人们料理的事,吃好则是农村孩子永不熄灭的梦,永久的期盼,永远的牵挂。
省吃俭用是农村人身上改不了的习惯,可也有大手大脚时候。相对于过年,平时过节吃的要简单粗糙一点,无非是蜻蜓点水似的应一应节气,随便加个菜凑个数,加个鸡蛋炒番茄什么的,随便串一下荤胡弄一下肠胃,节就算过了,给我等馋嘴的孩子也算有个交代。过年就马虎不得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像比拼谁的家底厚,谁的钱袋子鼓,都把平时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积攒下来的倾倒出来,从老的到小的,从吃的到穿的,一家人统统进行犒赏,别有一番挥金如土的气概。为保证过年时一家人吃好、喝好、玩好,距离过年还早,家家户户都已倾巢出动了。过个年,搞出这么大个动静,让人联想起动物过冬前准备越冬食物的情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出,载着千年的祝福和希望。时光冲刷走许许多多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唯独有关于过年的记忆,再残忍的时光也干瞪眼,反而起到抛光打蜡作用,让这份记忆金子般更加耀眼,在记忆深处光彩更加夺目。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在童年,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在故乡,故乡最美好的记忆是浓浓的年味。
杀年猪
天微凉,虽立了冬,可冬天在真正意义上还未彻底立起来。辛劳了大半年,是机器也该歇一歇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田地里的庄稼无需过多打整,都识趣地进入了半醒半睡的半休眠期,农人们可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烤一烤温暖的太阳,卸下思想和躯体上伴随已久的疲惫,让身心稍作休息。道理如此,事实上家家户户还是忙得要死,整个村庄除我们一帮天不管地不收的孩子还在疯跑外,大人们要干的事都进入了同一步调,同一节奏,同一内容,同一规划。
要过年了,也是养了一年多的肥猪该回报主人的时候了。平时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间都忙着淘各自的生活,没时间在一起,借杀年猪吃杀猪饭这个时候可聚拢在一起,弥补一下之前的疏远。一桌杀猪饭,一杯清澈透明的清酒或一杯色彩斑斓的饮料,把久违的如清酒一样纯洁的情感点燃,把淤积在各自心间如饮料的色彩一样斑斓的话题统统倒出,把彼此的误会通过交流变成理解像满桌的佳肴一一吞咽进各自的胃里。为表达热情款待的诚意,一头猪除四条腿外,猪头、猪排骨、猪下水、猪血,猪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会有其独特的加工方法登上桌。猪头肉炖莲藕,炖海带、炖萝卜、炖山药,或凉拌猪头肉;油炸排骨、糖醋排骨、粉蒸排骨、红烧排骨;青椒小炒肉、青蒜炒肉、酸辣子炒肉,木耳炒肉;凉拌猪肝/肝生/凉拌猪肚……光有陆地上跑的还不够,还得有能在空中飞的才行,如鸡、鸭、鹅,还得有在水里游的鱼,一桌杀猪饭可谓“海陆空”齐聚,就算看上一眼也能让人大饱眼福,再饱了口福,以后再记起,不流口水都不行。如此“通吃”,历来小气的我总要在背后说些怪话或生闷气。为哄我开心,母亲说吃得多才能进得多,来年才不舍财,财源才广。猜拳,唱敬酒歌,对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还得打个包带上一点,慰劳慰劳脱不开身来不了的家人。一顿年猪饭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这样的欢聚是被宰杀的年猪赐予的,猪在世时,每天与一家人朝夕相处,为让献出生命的猪儿早死早投生,在年猪被押上断头台之时,在猪头的正下方,母亲都会烧一点钱纸,为猪祈祷几句。
这样打的排场,不早作准备咋行。立冬节令刚过,一个村的母亲们便开始忙活起来。泡黄豆生豆芽,要杀猪的头两天,便开始忙着磨豆腐,洗魔芋做“娃娃肉”。这段时间,整个乡村都被各种美味佳肴的香味塞得满满的,家里的厨房不再冒烟,吃了东家吃西家,从村头吃到村尾,又从村尾吃到村头,对于一个贪吃的孩子来说,猪的嚎叫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消息。
蒸米酒
好酒好肉好菜好气氛,是过年时餐桌上必须具备的。大人们有酒喝,为了不让孩子们干看着,元旦钟声的余音还未散尽,母亲早忙着买酒药,泡糯米,为蒸米酒作准备了。米酒又叫白酒或醪糟 。就来聊聊米酒的制作吧!水浸泡过的糯米进甄子蒸至半熟后,把夹生糯米饭铺进簸箕,待米饭凉透后,米饭上洒进适量的水,再把半熟的糯米饭倒进甄子再蒸,待七成熟再次出甄,待凉透后再洒进适量的水,七成熟的米饭放到甄子里再蒸,待八成熟、九成熟、十成熟,前前后后往返五次,蒸这道手续才算完成。在热腾腾的十成熟的糯米饭里按酒药的使用说明均匀地拌进酒药,随后把拌入酒药的糯米饭放进准备好的土罐,掺进少量的冷开水,用纱布和薄膜密封好罐口,再把罐子严严实实地掩埋进米糠里,三五天时间,香喷喷的米酒就可以食用了。就说这米酒吧,有较低的一点度数,男女老少皆宜,闻到米酒的醇香,年味就“嗅”到了。
扫尘
扫尘。这是除夕夜六七天前之事。扫尘意为除尘或辞旧迎新,为来年扫个好兆头。显然,这是奶奶辈们的思想。到了父辈和我这辈,似乎没朝这个方面想,但除尘,仍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一来家里的锅锅灶灶使用了一年,淤积在外面的油污也该除一除了;二来过年了,大人小孩都添了新衣服,这些不穿衣服的锅灶也得像人一样整洁一点,合拍一点;三来大年初一初二按地方风俗是不能打整家庭卫生的,不悖规矩;这第四嘛,想穿新衣服,要压岁钱,大人们不见缝插针地在此时要挟我等孩子更待何时?过了此山无鸟叫,反正孩子们闲着也是闲着。两天时间,家中的墙面、门窗、地面、锅碗瓢盆,房前屋后,每一个角落都被哥姐几个打扫得一尘不染。
舂粑粑
家乡人习惯把饵块叫作粑粑。为了保证过年期间除一日两餐外,一家老小的肚子不要空着,也为了走亲串戚时有礼物带,除夕前一星期,母亲就开始忙着舂粑粑了。粑粑的加工跟前面提到的蒸米酒相似,不同之处是后者无需拌入酒药,用的是普通大米而非糯米。只需把数次蒸过至十成熟的米饭用石臼冲至米心化去,再用手搓成砖块形状即可。烧吃、蒸吃、煮吃、炒吃,整个年关,粑粑成了家中每个人舌尖上最美的味道。
贴春联
趟过除夕,宣告着新一年开始了。吃年饭,这是城里人和乡下人都要唱的“同一首歌”。在享受美味佳肴之前,在母亲供奉祖先之前,作为孩子我们头上还有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忙了一年,父亲终于放了自己一天假,倒上一杯老茶,四平八稳地坐着观看春节的特别节目,目不识丁的母亲不懂门神对联那一张在左,那一张在右,为避免贴错了被人笑话,把这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和哥哥。张飞、关羽、秦琼、罗通,看着那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上了我家大门,我可谓激动万分,似乎早把他们当成了我家的一员,同时也在思想上给他们分配了任务,希望他们恪尽职守,看好家护好院的同时,也能起到招商引资作用,为我家的兴旺发达鞠躬尽瘁。门神请上门,接下来轮到贴对联了。“东南西北方方泰,春夏秋冬季季安。”“骏马驮福财源旺,吉羊呈祥国运宁。”“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贴完自家的,作为孩子我们还得一家门口一家门口去检阅,看一看谁家贴的门神最威武。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对比之中,也看到极个别家庭的与众不同,由于家人离逝,那些家庭没贴门神,替代的是或白色或黄色或绿色的流淌着追思的文字。
年夜饭
时间的齿轮在季节的嬗变中缓缓地运转,一年365个日日夜夜,如一条平稳航行的船,这条船最终还是得泊在岁末这个宁静的港湾。爆竹声声辞旧岁。年夜饭前的爆竹一响,春节就在爆竹声中炸开了,一家老小举杯同饮,平时都只想是自顾自,今晚,家人们麻木的情感一下子复苏,根据彼此平时所爱,你拈一块羊肉给我,我拈一坨鱼肉给你,满当当一桌子美味的上空浸泡着欢乐的笑声。人就那么三几个,菜却是满当当的一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除夕夜人间最温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