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2-25

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作者: 时间:2021-02-25 阅读:180


 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中国脱贫攻坚全纪实
□ 新华社记者
 

  当史学家书写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开篇,在记录百年一遇大疫肆虐全球的同时,一定会标注一个奇迹。
  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一)庄严的承诺
 
  雨水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春和日暖。群山脚下的村庄,簇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灯笼高挂,一派喜庆。
  阜平,夏商时期,境内就有人居住。现代史上,阜平的名字曾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包括阜平在内的晋察冀边区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为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条件匮乏,阜平群众常年与贫困抗争。
  农民唐宗秀保留了一张摄于2012年的照片:村里一片黄土色,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坯房。她形容“它黑你也黑,说不上谁最黑”,下雨时“外头大下,屋里小下”。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1个多月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2021年2月4日,农历小年,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
  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
  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
  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当过教书先生的邱启山也写下一副对联,那一年中国共产党人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
  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
  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
  横批:“共产党万岁”。
  两副对联,一样的横批,铭记着共产党人的不变承诺。
  从土地改革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扫除了导致中国人深陷贫困的制度根源。
  从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到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中国实现绝对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
  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后留下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1982年,中国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计划,首开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1994年,新中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出台。
  进入21世纪,中国实施两个为期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两次提高扶贫标准。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这样强调。
  截至2012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而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寒、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调研指导20多个贫困村。
  有农民夫妇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坐在他们的炕上,拉家常。有林业职工说,总书记在他家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有村支书想起,总书记问村里“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还有古稀老人面对总书记竖起大拇指,说“你呀,不错嘞!”
  从黄土地上走来的习近平,始终和“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心连心。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了河北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在福建宁德,他带领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一直到浙江、到上海、到中央,扶贫这件事,他始终“花的精力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
  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作家笔下“美得让人心痛”。而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痛”。
  走进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村民石拔三大姐家的火塘挂满了腊肉。
  “总书记揭开我家粮仓,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她对7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的场景记忆犹新。
  那时,石拔三家暗黑的房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如今,她家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
  2013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在苗家黑瓦木楼前一小块平地上,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此后,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
  2015年,脱贫攻坚成为总书记紧抓不放的工作主线:年初考察云南贫困地区指出“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春节前夕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3月在全国两会提出“要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之后到多地调研,提出“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外媒体注意到,党的文件把“脱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
  11月,“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举行,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作出庄严承诺。
  承诺如金,战鼓催征。
  从2015年到2020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7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
  2020年3月6日,北京。在防疫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二)伟大的实践
 
  2020年初,中国还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52个贫困县。
  剩余的贫困县、贫困人口,都是难中之难、贫中之贫。
  这些贫困县分布在桂、川、贵、云、甘、宁、新7省区,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都是几轮攻坚仍没有攻下来的“山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既定的节奏:春耕物资、饲料运不进村,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大量农产品出不去,部分扶贫车间和产业项目陷入停滞。
  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灾突袭,直接影响200多万贫困人口。
  刚脱贫群众面临返贫风险,未脱贫群众身陷困境,最后的决战难上加难,怎么办?
  挂牌督战,以非常之举战非常之役!
  2020年,宁夏。
  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
  此时,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贫困县——西吉县,也在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十种九不收,麻雀渴得喝柴油。”缺水一直是西吉人几辈子没有解决的难题,当地很多人名字里有“水”字。
  “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去四五公里外的泉眼担水,地上排队的水桶能有20多米,去得晚就担不上。”65岁的红耀乡村民柳志俊说。
  西吉县将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作为督战的重点。
  建泵站、修水池、换水源——这是瞄准短板、制定作战清单后,落实的具体行动。
  同时紧盯脱贫标准,靶向攻坚,开展“四查四补”:劝返疑似辍学学生452人,新改造农村危房1530户……
  到秋天,西吉县“两不愁三保障”达标率100%。
  放眼全国,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不仅得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获得中央补短板资金184亿元。
  全国各挂牌县均有一名省级领导联县督导。(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