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镇:牵着牛“鼻子” 过上“牛”日子
作者:文旭 陈婷 时间:2021-03-03 阅读:291

高山社区标准化养殖现场一角

工人正在打理圈舍
近年来,双龙镇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养殖业上做文章,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能繁母牛和肉牛养殖,紧紧牵住牛“鼻子”,让群众过上“牛”日子。
早春的双龙镇高山社区,风和日丽,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在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锁正云的家门口,圈舍门上一个大大的“牛”字非常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好几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着实让人喜爱。
说起养牛,锁大哥非常自信,养牛经验丰富的他,这些年养牛赚了不少钱。锁正云说:“现在我共喂着6头牛,有1头小牛,有5头能繁母牛,一年要产四五头小牛,能卖五六万元。”
和锁正云一样,尝到养牛增收甜头的社区村民锁应周每年都在增加养殖数量,成了社区的养殖大户。锁应周说:“一开始我只养了三四头,现在有18头了,一年可以产10头左右的小牛,一头小牛能卖12000元左右。我打算再买10头左右母牛,等母牛产仔再把小牛卖了,经济收入就会大大增加。”
养牛增加收入,发展底气十足,如今,锁应周的养殖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坚定。
在高山社区,说起养牛,像锁正云和锁应周这样,其他村民也是津津乐道,大家在养牛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马敏川介绍,该社区总户数9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户均养殖能繁母牛及肉牛4头以上,其中养殖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多达50户以上,户均养殖收入可达1万元至2万元左右,养殖大户收入可达5万元至10万元不等。
除了村民散养,高山社区还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和规范化养殖场,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威宁聚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董杰说:“现在我们养牛场存栏牛135头,每年要出栏60头至70头的小牛仔,产值在80万元左右,养殖场现在有65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和分红。”
合作社除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以外,还充分吸纳当地群众入社就近就业,每年能解决劳动力上千人次。威宁聚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员、高山社区村民张才能说:“从养殖场建起来我就来务工,已经两三年了。我负责打扫卫生,一天添加两次草料,开着三轮车运草,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合作社还供吃住。这份工作,我很满意。”
高山社区只是双龙镇发展能繁母牛养殖产业、带领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如今,全镇的肉牛和能繁母牛养殖已成为广大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重要产业。
双龙镇副镇长马永超说:“双龙镇现有标准化养殖场2个,养殖规模在700头左右,加上农户散养的,每年的出栏量在6000头左右,按照每头1万元左右来计算,每年总产值近7000万元。按户均两头牛计算,每年出栏1头,每户每年能增收1至2万元。”做好“牛文章”,走好“牛路子”,双龙镇正在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切实做到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养殖,让群众过上“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