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谱小康曲
作者: 时间:2021-03-11 阅读:169
携手共谱小康曲
——恒大集团倾力帮扶毕节市发展产业助农增收走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春来乌蒙千峰秀,万木欣荣孕新枝。
近日,记者走进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恒大幸福33村产业基地,和煦的春风吹进大棚,刚除完草的莴笋迎风起舞。
“我们村有132个大棚,主要种植莴笋、莲花白、草莓等蔬果,周边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村民苏安勇看着嫩绿的莴笋,脸上露出微笑。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分配人到大棚里务工,哪里需要就组织人去哪里,工资一天100元。”今年45岁的苏安勇是大棚里的“工头”,负责组织乡亲们劳动。在恒大援建的一排排大棚里,当地群众有的在为蔬菜除草,有的在整地备耕,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产业基地给周边群众带来的好处,村民张芝秀感触很深:“我们上了年纪,又没什么文化,找工作难。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天都有工资进账,能为家里增加不少的收入。”
六龙镇的产业基地,只是恒大在产业方面帮扶毕节、带动万千群众拓宽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在毕节市10个县(区),恒大帮扶的产业基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走进金海湖新区双山镇普陆村,恒大集团投入960余万元援建的大棚基地布满整个坝区。除了种植羊肚菌、西红柿、高山冷凉蔬菜等作物外,村“两委”还另辟蹊径,用部分大棚发展起养鸡产业。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路言文返乡创业,依托普陆村的大棚发展七彩山鸡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养殖规模已发展到2万多只,带动当地群众十多人就业。
“两万多只跑山鸡中有蛋鸡4000只,每天产蛋2000枚左右。”路言文说,鸡和蛋的销路都很好,很多人还专门前来购买。
“我们在养殖场上班,每个月不仅有25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村民罗艳靠着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一家人成功脱贫摘帽,正一步步迈向幸福生活。
一个个大棚布满山间,一户户群众增收致富。5年多来,恒大的产业帮扶让乌蒙山区群众告别了“山旮旯里刨包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除此之外,肉牛养殖也是恒大帮扶毕节的“重磅产业”。
大方县长石镇山坝村村民张文先就是肉牛养殖产业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10月,恒大为村里援建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她作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被推荐到基地工作。
起初,张文先没有养牛经验,经过培训学习和实践后,现已成为合格的“牛保姆”,每个月有3200元的工资。不仅如此,每年还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一年下来收入有4万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方县,恒大捐建并投入使用335个肉牛基地,引调并繁育近5万头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优质肉牛,改良当地土牛3.3万头。引进中禾恒瑞等12家畜牧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通过务工、粮改饲、分红等,带动19514户65608名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2628元。
时光如水,岁月更替,昔日“苦甲天下”的乌蒙山区已告别贫困,毕节人民正大踏步拥抱小康生活。一个个欣欣向荣的产业基地,在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后,正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2015年12月至今,恒大累计投入44亿元,带动70万人发展产业,在毕节打造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瓜果种植和肉牛养殖基地——
建成28.8万平方米蔬菜育苗中心、60980个蔬菜大棚、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毕节蔬菜种植规模突破400万亩,位居贵州第一。
建成9万头饲养规模的养殖基地、31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引调并繁育91627头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优质肉牛,改良32.3万头土种牛,毕节成为全国最大种群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肉牛存栏规模跃居贵州第一。
建成50万亩中药材、食用菌和经果林基地,帮助毕节成为乌蒙山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及贵州最大食用菌、精品水果生产基地。
此外,恒大还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长效持久的扶贫机制,解决产销对接难题。
同饮一江水,山海情谊深。恒大帮扶毕节的光辉业绩,已镌刻在巍巍乌蒙山间,流淌在滚滚珠江里,深深印在毕节人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