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15

赵德朝:6年扶贫路 浓浓干群情

作者:安莉 时间:2021-03-15 阅读:244


 

赵德朝(左一)到采拖村走访群众

  我叫赵德朝,现任东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风人,我见证了家乡从“黑煤窝”变成“江南水乡”的华丽转身。
  扶贫的日子里,我们不舍白昼地将贫困户信息录入系统、核对信息、建立档案,放弃节假日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发展需求、为群众解难事、谋发展……这是我的工作常态。全镇的每一个村组,我已数不清走了多少遍,每到一户农家,我都要深入细致地询问家庭状况,认真听取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和镇村干部共同分析每户贫困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措施。
  记得第一次去三庄村走访苗族老人张德英时,老人和她的孙子住在破旧的石墙房里,房子半边已经垮塌,屋里墙面黑黢黢、锅碗瓢盆摆了一屋子。
  老人告诉我,她有三个儿子,但都因为喝酒死了,唯一一个儿媳妇也跑了,留下一个孙子和她相依为命。村里给她新修了房子,叫她搬过去住,但因三庄村海拔高、风大,新房顶上的瓦片损坏严重,经常漏雨,自己又没钱修缮,所以只能仍然住在老房子里。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我立即找相关部门协商,向分管领导汇报,协调了11000元资金,为张德英老人重新翻修房屋,为她家硬化了入户路和院坝,并为她购置床、碗柜等家具。搬进新房的张德英老人高兴极了,一直握着我的手说:“小赵,谢谢你了,谢谢你了。”
  几个月前,办公室的同事说要收集扶贫故事,让我分享一些自己的扶贫故事,当时还有几个同事开玩笑说:“赵镇长的扶贫故事可多了,比如下队被狗咬,被醉酒汉骂,被精神病人打……”
  的确,我们入户走访会随身带着一根“打狗棍”。说起它,就想起被精神病人打的事。
  2018年的夏天,我与同事到拱桥村走访贫困户,在与四组贫困户李友昌交谈时,李友昌的儿子李启成突然拿起一块砖头向我们冲过来,我与同事吓得赶紧跑远,李友昌立即抓住他儿子抢夺了手中的砖头,但李友昌身子较弱,几分钟后李启成挣脱后又捡了一块石头追着我们跑……
  之后才得知,李启成患有精神病,我们走访当天,他看见了我们手里拿着“棍子”,以为要伤害他,于是就追着我们打。说起这事,李友昌很是无奈,家里一个儿子在打工,一个女儿在上学,还有个儿子患精神病必须时刻照看着,三间平房没有粉刷,屋里屋外也是脏乱差。
  这怎么行呢,我心想。于是就与李友昌和村干部商量,将李启成送往精神病院医治,并为他家申请到3000元临时救助,又推荐李友昌到蔬菜基地务工,2019年底李友昌家顺利脱贫了,家里又新修了两间平房,更可喜的是他的儿子病情也有了好转。
  参与脱贫攻坚6年来,我哭过,累过,但从未放弃。
  对贫困群众,我问心无愧,但面对父母,面对妻儿,我感到无比内疚。
  近几年,为了扶贫事业,我怠慢了父母,辛苦了妻子,忽略了孩子,也累垮了身子。记得去年10月的一天,我到县城办事,妻子下班后和她同事从工作地赫章县驾车回东风,因雨雾太大,加之妻子刚拿到驾照不久驾驶技术欠佳,导致在途中遭遇车祸,车头被撞坏,所幸人没有受伤。回到家中,我便向妻子承诺,以后一定要抽空接送她上下班。妻子笑着说:“没关系,经历了这次,我也是老司机了,好好忙你的。”果然,我的诺言并没有兑现。面对一次又一次食言,家人不但没有生我的气,反而鼓励我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必须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我由一名不懂扶贫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位通晓业务、了解政策的“内行人”,我与群众并肩作战、共谋发展,并与他们共同迎来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