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18

小概率事件

作者:周晓峰 时间:2021-03-18 阅读:186


   时光就像是沙漏,停不下来,只留下记忆。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初,我应邀去北京参加某文学大赛的颁奖盛典。我从南京南站搭乘京沪高铁,邻座的中年眼镜男似乎对我的北京之行颇感兴趣。当得知他是某大学哲学系讲师时,我立马肃然起敬,便主动从包中抽出邀请函,毕恭毕敬递到他手中请他过目。然后怯生生的说,我的一首新诗得了银奖。毕竟是进京赴会,我内心有点儿激动,在讲师面前显得拘谨。
  他一边翻看一边说,我不懂诗,不过我倒是听说,现在热衷于举办评奖活动的组织很多,关键是参与者必须自费,所以参与者大概率能获奖……哲学讲师终于用哲学术语作出结论。他是主讲,我是听众,我除了不停点头表示赞同,也偶尔插话,是的,就当自费旅游,以文会友。
  谈话之间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就到达北京站。他说,这次是去北大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两三天时间也就回宁了。
  奇迹就发生在返程高铁上。第三天下午我又独自赶往北京高铁站,在售票窗口买了返程票。当我随着熙熙攘攘人流进入高铁落座后,发现不可思议一幕,哲学讲师居然又与我座位相邻,而且同样坐在我的右侧。据我所知,他的返程票是三天前网络预订的。惊讶过后我也并未多想,我只认为是一次难得的巧合。我微笑着观察对方的反应。我的不温不火可能与年龄、阅历和个性有关。
  可是他的反应亮了,他的面部表情用“目瞪口呆”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机率差不多与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几无可能,他有点懵了。
  返程途中他除了同其他旅客偶尔寒暄,并不与我交谈,他显然产生了戒备心理,旅程因为尴尬所以显得漫长。
  随着高铁风驰电掣运行,我估摸他的哲学大脑也在高速运转,巧合、处变不惊、目的、背景,搅得他逻辑混乱。他捧着一本教材似读非读,多半当作掩饰。更为可笑的是,高铁到站后他玩起了“快闪”。看到他“逃之夭夭”的单瘦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重逢的那一刻,我脑海中曾闪过一丝期待,期待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鹦鹉学舌般的叫喊,缘分啊!呀、呀、呀!我当然更加期盼他提出,再次相约喝两杯。然而,念想如同水泡瞬间消失。
  也许文化人就是宠辱不惊式的高冷,因为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看来知识分子,尤其是心思缜密的文化人生活也累,相对比较,还是“缺心少肺”活得滋润……
  当然,那天哲学君安全到家以后,一切疑虑就会自然化解,时光流逝,记忆犹存,几年前的邂逅重逢,虽然彼此感受各不相同,但结论必然一致,是一次难得的小概率事件。